文:金 寶
剛過去的星期四晚是《香港亞洲電影節》的開幕禮,當晚請來的嘉賓有小田切讓、楊采妮、田壯壯及朴贊郁。舉行開幕儀式的時候,嘉賓上台,途人圍觀,而我就站在嘉賓與群眾之間,一眼關七,盯着嘉賓盯着記者盯着途人,確保三個單位的人都不會走得太近出亂子。站在圍欄外的fans或會羨慕我們,和他們的偶像一起工作,近距離接觸,但你睇我好我睇你好,我也羨慕fans們可以毫無壓力地欣賞偶像的風采啊。
「不敢怠慢」四個字,就是接待嘉賓時所有壓力的來源,無論是安排訪問,安排嘉賓出席宣傳活動,每一個細節都要經過精心安排,和經理人方面溝通得一清二楚,愈大名氣的嘉賓就愈不能出亂子。入行後接待過最大的嘉賓,要數美國那間製造夢的工場的CEO,記得那回安排他在酒店的套房進行訪問,待在房裡真的連大氣也不敢透,走路也是踮着腳尖,怕高跟鞋踏在木地板上的咯咯聲會對他造成滋擾。若有半點的不體面,事後追究的不是他,而是自己的上司或公司高層!
手心是嘉賓,手背就是傳媒,公關最常接觸的人就是傳媒,有時聯絡得甚至比自己部門的同事還要多。剛入行的時候,望着聯絡表上長長的名字跟電話清單,有點不知如何是好,給某報的記者掛一個電話,先介紹自己,然後說甚麼好呢?是先閒聊熱身,還是單刀直入道明來意?記者們一天接到這麼多宣傳人員的電話,怎樣才可以讓他揀中我們公司的電影做介紹?我不是那種很熱情的人,也不善與人閒聊,遇上友善爽朗的記者還好,若是很有性格或藝術家型的記者,就只能像唸急口令般快快把來意說明,迅速掛線,能否達到游說記者介紹電影的目的,就只能聽天由命了。但兩年下來,我的工作經驗驗證了一個對世人很有意義的好消息——溝通技巧絕對是可以靠後天培養得來的!
當你習慣了時常和陌生人打交道,那種面對陌生人的不安感就會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能輕易和人打開話匣子的能力。但尚未功德圓滿的是,當遭到某些傳媒的狠狠拒絕時,心裡還是會有點介懷,想對方為什麼在拒絕你之餘,還要踹上一腳。最近為一位內地的男演員邀約某傳媒做訪問,不知該位傳媒朋友對這位內地的男演員熟不熟悉,但對方九秒九的回覆是:不,我們訪問的對象要潮,最重要是不能土。聽到這樣的回覆,按捺着怒氣打圓場是唯一應對方法,過後還得安慰自己:對方是因為跟你熟才說話直率而已,不然還能怎樣?
最後一篇與工作有關的文章,編輯問,能不能多些「血淚」成分?我想了又想,公關工作有汗有淚,但就是寫不出那份受盡委屈與欺凌的感覺。我堅信每一份工作都不會十全十美,公關是上司、傳媒和藝人之間的磨心,但每個打工仔都有說不出的苦惱吧?只有能做到多欣賞工作上的樂趣,將不如意事正面地消化,才能真正長做長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