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人
慳電膽風波未平,迷債風波又起,特首曾蔭權面對一波又一波的指摘,罕有地作出高調反駁,不過可以想像,他的反駁絕不能平息傳媒和政客的批評,更有可能因為「還拖」而激起有關傳媒的戰意,受到更劇烈的攻擊;雖然,也有部分傳媒為他說好話,但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曾蔭權難免遍體鱗傷。
說句公道話,這些對曾蔭權的批評和指責,即使不用作深入調查,也可知道是「莫須有」的罪名。何謂「莫須有」呢?那就是可能存在的意思。傳媒和政客在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情況下,只憑一點點的蛛絲馬跡,便憑自己的想像將一些可能發生的事和曾蔭權聯繫起來,並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對曾蔭權作出指控,當然,這些缺乏明確事實支持的指控最後絕不會成立,只是,在三人成虎的效應下,已足以令曾蔭權受到實質的傷害,所以,曾蔭權破例為自己辯護是可以理解的。
傳媒和政客對曾蔭權的不友善態度可分兩方面,其一是出於政治動機,他們企圖批倒曾蔭權,以便凸顯全面普選才可以選出清廉的、受全民監督的政府;其二是故作清流,以無懼權貴的姿態,爭取讀者或選票;當然,也有些帶有其他動機的。不過,正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如果政府做事周全一點,不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嗎?
由於特區政府不像新加坡政府那樣,可以利用司法工具保障自己,也沒有肯為他們擋子彈的傳媒盟友,所以一出現問題,便完全暴露在輿論的槍林彈雨之中,政府應從中吸取教訓,少用奴才,多用人才,善用輿論爭取人心,才能擺脫今日的狼狽局面。
香港回歸以後,特首及其他高級官員動輒得咎,稍有差池便成為傳媒和政客的鏢靶,不但施政受阻,個人形象也無法維持,當官當得如此窩囊,相信這是有史以來從未見過的。
有人將這種現象說成是民主社會的象徵,是言論自由的體現,其實乃似是而非,因為,如果民主社會就是如此混亂,政府連基本的尊嚴也保不住,那這樣的民主又如何值得我們爭取呢?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三,第一是言論自由的泛濫,傳媒可以毫不受限制,只需捕風捉影、望文生義,便可以隨意批評政府;第二是政治分歧嚴重,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力量展開生死之鬥,政府便在這鬥爭中成為反對派追殺的目標;第三是特區政府無法得到司法的公平對待。在這三重窘境之下,特區政府猶如手無寸鐵又沒有護甲的人進入了充滿危險的森林,其處境之可悲是可想而知的。
不過,「一國兩制」是既定政策,特區政府惟有接受現實,但是,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特區政府在重重壓力之下,是無法振作起來的,所以,要他們必須強化自己,爭取民心,掌握時勢,和傳媒建立良好關係,才可以改變今日的尷尬局面。他們應該明白,小丑的角色或可引來哄堂大笑,受到人們的同情,但卻永遠不能成為權威的領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