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盈慧
如果魯迅活到今天,看到電影正面評價「孔子」,于丹推薦《論語》的點擊率那麼高企,不免又嘔血三升,大罵特罵了。
他全集中第三卷第五十頁那篇〈忽然想到〉,就說過「中國廢止讀經了,教會學校不是還請腐儒做先生,教學生讀四書麼?」那「腐儒」,已道盡他對中國古書的蔑視,甚至連他小說中嘲笑的老學究也姓孔,往後大半世紀,秉承魯風的粉絲們便深受他影響瞧不起古文。
五四時代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人崇洋一面倒,很值得我們了解。出洋留學期間,入眼事物,發覺跟自己國家完全不同,「鄰家婆子鍋巴香嘛」,不期然就受到那份新鮮感衝擊了。回到自己國家,當時死氣沉沉的風氣也的確看不順眼,便天真到以為全盤西化就可救中國了,那一輩某些知名文化人,筆下甚至連不是翻譯的散文,都寫成類似翻譯白話文,夾雜無數可有可無佶屈聱牙的「的」字,當時主流「新文化」,便是這類生吞活剝的「西文化」。
新文化人的努力,無疑應該肯定,可是一部經書總不能看到老,盡信書不如無書,什麼西洋理論今日也該更新了,要不更新,當年的「新思潮」也成八股,至少新一代作者行文多已醒覺,筆下少見累贅「的」字。
舊書中古人道理也未必完全無用,光是《論語》中那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讀通了,視讀書為樂趣,初中生就不會感到壓力患上抑鬱症而吸毒自殺;明白四書中那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生懂得修身,怎會冒險偷竊;讀通孟子那幾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年輕人就不致好逸惡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