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母校培正中學創校於茲一百二十年,源於廣州,香港分校亦早於一九三三年創建。培正一向以數理聞名,自中一起以較高階數學訓練學生,但文科方面亦具較少人提及的優良傳統。李育中為張振金的《嶺南現代文學史》寫序言時提到,二十世紀初的廣州,「教會中學有培英、培正,女校有真光、美華,大學有嶺南和協和神道院,他們都是新文學良好培養基地,原因是他們的環境和學風,封建性少一些,西方學術與文學的條件較方便一些。」
培正由浸信會創辦,學風較為現代,圖書館亦有不少新學藏書,五四時期一位著名的南方作家梁宗岱,少年時期即就讀於廣州培正中學,於圖書館接觸豐富的外國文學藏書,包括拜倫、雪萊等浪漫主義詩歌和波特萊爾、魏爾倫等象徵主義詩歌,對他日後的詩歌創作有深遠影響,後來考入廣州嶺南大學,再加入五四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成為著名詩人。
在我自己而言,培正也是我接觸文學的重要泉源,圖書館一整套台灣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讓我首次透過翻譯閱讀西方文學和思潮,另一方面,老師當中,好幾位資深中文老師都是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生,有些更是台大中文研究所畢業,他們常引導我們學習課文以外的文學知識,使我們一早就能超越教科書的限制。記得一位麥老師在中國文學課講論現代文學時,派發自編的講義,析論文學流派和作家之間的影響,程度比教科書高出幾倍。
領受過這幾位老師的熏陶之後,我由「新潮文庫」再讀到更多五四新文學和台灣作家的作品,嚮往台灣的文學風氣,畢業後也選擇赴台升學,而由於秉賦培正的中文教育底子,我在台灣讀中文系時毫無障礙,甚至大一那年還覺其程度太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