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德成(左)、劉遵義昨出席高錕專題展覽開幕禮,參觀展出的互動展品。 本報記者曾慶威 攝
【本報訊】(記者 歐陽杏櫻)正當「光纖之父」高錕身在千里之外的斯德哥爾摩,準備接受科學界最崇高的榮譽之際,由他引發的「光纖熱」亦在香港正不斷升溫。為慶賀高錕獲獎,「向光纖之父—高錕教授致敬」專題展覽昨於科學館揭幕,首度展出他多項私人珍藏,包括相信是他退休後創作的陶器、80年代日本以高錕肖像設計的紀念電話卡、2000年他舉行講座的手稿等。
至於高錕1966年出版、促成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光纖通訊論文,巿民可從短短8頁論文複製本中,了解到其驚人成就背後的思考歷程。
康文署與中大合辦的「向光纖之父—高錕教授致敬」展覽昨日開幕,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中大校長劉遵義及康文署署長馮程淑儀任主禮嘉賓。是次展覽除了以展板、7件有關光纖通訊的互動展品介紹高錕過去40年的學術研究生涯、重要成就及光纖通訊科技外,更首度展出高錕的私人珍藏。據悉,高錕太太黃美芸獲中大通知有這專題展覽後,二話不說即於家中找出丈夫多件具紀念價值的物件供展覽。
展出紀念電話卡中學通訊錄
展品除了上述的高錕講座內容手稿、高錕肖像紀念電話卡外,還包括他中學時期學校通訊錄及內頁畢業照,1993年接受訪問時講述其求學軼事的剪報,也有他退休後創作的2件陶器等。巿民更可以看到高錕1966年出版的有關光纖通訊論文複製品放大版,了解光纖通訊的原理及應用。
光纖論文應用部分較易理解
與高錕相交多年的中大副校長楊綱凱表示,展覽最有趣的是看見高錕1966年的論文初稿及其退休後親手製造的陶器,「我從未見過,亦較少人知道,是次展出(陶器)可展示他藝術的一面」。他建議市民可閱讀高錕論文的應用部分,相信會較易理解。
至明年3月 免費入場
科學館助理館長吳國偉表示,活動由今年10月起已開始籌備,由中大提供相片及資料,並借出約13組展品供展出。展覽由即日起至明年3月10日,市民可免費入場,預計將有10萬至20萬人參觀。若學校參觀人數逾200人,可申請導賞服務。
曾德成昨致辭時指,高錕在香港完成中學教育,又在中大服務多年,為香港高等教育作出重大貢獻,獲獎屬實至名歸。他希望是次展覽可提高香港青少年對科學研習的興趣,以高錕為榜樣,努力學習。劉遵義亦指高錕獲諾貝爾獎令全球華人雀躍萬分,中大及他亦感與有榮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