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耀
近日爆出一則捐款給某教學基金及支持頒獎禮開支,便可以獲得「 頒售」榮譽學位的新聞,據報道代價為八萬美元。之所以不把事情說是醜聞,是因為這種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商業活動」,長久以來便存在,正正經經做生意,試問何醜之有?再要嚴格點看,就連「新聞」也算不上,因為這類錢、名交易由來已久,其實是見怪不怪。奇就奇在以為沒有人會再在意,想不到因為雙胞結果被廣泛報道。
雖說是正經交易行為,但不等同貨真價實。首先是貨並不真,獲頒人士是否有其學術地位固然值得商榷,價錢原來也不統一,全然視乎供求關係。學位供應量可以無限,正是「要幾多有幾多」;所謂供求關係是視乎得獎者「恨得獎」的程度有多深,閣下恨得牙癢癢,所付代價自然就要高一點。閣下志不在此時,可能是公價的三分之一,對方也可以供貨。
六七十年代,有印刷傳媒每年都搞藝人頒獎典禮,有歌星告訴筆者當時公價收五千港元,付得錢就可以登上頒獎台。其他媒介當然不會報道,只有它自己在頒獎禮前後大吹大擂。八十年代電子媒介抬頭後才沒有繼續。
其實除了付錢,得獎人何嘗沒有心理負擔?至愛親朋固然知道閣下修為與處世學問實在不高,從來就沒有花過任何時間做學問鑽研,就拿了個學位。最終把閣下看高一線,抑或因此而揭開閣下沽名釣譽的面紗,就只有對方曉得。外人會因而對閣下另眼相看,事實上還得要看整體表現。付錢買學位,情況就似女明星隆胸,自己知自己事,隨時有機會爆煲,又或者給人揭發,那份威脅不是一陣而是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