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台灣兩岸統合學會主辦的「2009年兩岸關係總檢討與未來展望」研討會,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非常憂慮地指出,認同或支持統一的台灣民眾,並沒有因為2008年的馬英九執政或2009年的兩岸物質性交流而增加,反而有降低的趨勢。張教授的憂心,並非無的放矢,這說明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十多年來「去中國化」、「妖魔化統一」流毒甚深,而在島內重塑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觀念並非自發而為,今日在台灣要使到統一重新成為褒詞而不是貶詞也不是一蹴而就。
經貿交流頻繁 政治互動缺乏
張亞中指,調查顯示,民眾在被問到「如果兩岸未來各方面差不多,是否可以統一」時,在陳水扁執政時期,2006年5月,認為「可以統一」與「反對統一」的比率是25.6%與51.6%;同樣的問題,2008年9月,馬英九執政時期是16.2%與66.3%;兩岸物質化交往一年後再次拉開為11.7%與68.3%。另外,2009年6月的調查,台灣民眾的自我認同,其中有52.1%認為自己是台灣人、39.2%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只有4.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比一年前高,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一年前低。
為什麼會這樣呢?張亞中認為,2009年的兩岸關係是「物質化」交流的一年,一切都是向錢看,缺少認同共識的培養,2009年來台的大陸人士不僅較2008年成長了約200倍以上,大陸經貿採購團也相繼來台,據海協會估計,大陸採購團採購金額達到百億美元。無疑,2009年在兩岸經貿與社會交流取得了明顯的成果,但是張亞中認為缺少有內涵的文化交流,而政治互動上沒有開始。
顯然,兩岸的經貿往來和人員交流,是有助於密切兩岸關係,對促進統一起到正面的作用,但是筆者認為,這也不一定自發地產生統一的觀念。在陳水扁時代,是將兩岸的經貿交流看作為「國與國的關係」,馬英九政府上任以來一再重申「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實際上沒有糾正「妖魔化統一」的思潮,至少在客觀上使其有存在發展的天壤。所以,台灣民眾的兩岸認同差距沒有縮小反而持續加大,是有社會基礎的。這既是兩岸未來和平發展的隱憂,更是和平統一的攔路虎。
應糾正「妖魔化統一」思潮
「胡六點」提出,「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包括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與問題,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本來,兩岸達成和平協議,首先得利的是台灣,對兩岸而言,台灣方面更迫切需要和平協議。事實上,馬英九在競選時以及當選後一段時間,對於「兩岸和平協議」與「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是積極呼籲,但是後來有後退的跡象。馬英九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明,台灣目前僅將重點放在經濟議題,而不談複雜的政治軍事議題。
為什麼有這個變化?筆者認為,談政治無可避免會觸動「一中」的議題,甚至會被民進黨「妖魔」為談統一。恰恰,「統一」一詞在馬英九政府心中似乎也是一個「魔咒」,因而怕避之不及。有評論批評台北當局已經明顯地從以往主張的「先經後政」轉移到「只經不政」,「一中各表」也漸滑向「淡化一中」。
為了避免給馬英九過大的壓力,也明白台灣島內對統一的觀感,北京表明現在兩岸是和平發展的階段,也盡量不提或少提統一。的確,兩岸和平發展,是兩岸和平統一不可或缺的階段,北京對統一力戒急躁是對的。但是,也不能不思考如何通過「有內涵」的交流,洗滌統一上面的「妖魔化」污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