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奈兒的情人》電影海報。
呂書練
時值Chanel品牌創辦百年紀念,繼去年十月的《少女香奈兒》(簡稱《少女》)後,上月再有《香奈兒的情人》(簡稱《情人》)上映,一時之間,半個多世紀前的時裝女王香奈兒儼然獵愛高人。誠然,名人之愛,生前,是自己的精神慰藉和生活點綴;身後,卻成為別人品味的佐料和賣點。斯人已逝,她沒有子嗣,故事只能任人「編」,電影尤然。
其實,香奈兒的愛情遠不止這幾位,其中還有兩位在其生命中頗重要的大公──俄羅斯大公爵狄米特利.帕瓦洛維茲(Dimitri Pavlovich)和英國的西敏斯特大公爵(Duke of Westminster),甚至詩人勒韋迪(Pierre Reverdy)和跨界藝術家伊里伯(Paul Iribe),等等。由於這些人都有名望、有地位,每一段愛情都可以獨立成章,都可以「編織出」一段令人迴腸盪氣的動人故事。孤兒之路,本就是尋愛之路。愛得精彩,也就不枉此生;觀者開心,也就圓了導演之心願。
在《情人》中,導演只取香奈兒從威尼斯療傷歸來重遇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一段短暫婚外情,顯然,電影以唯美角度拍攝,將故事浪漫化了,尤其描述香奈兒與斯特拉文斯基在大屋偷情的經過,當中不乏大膽情慾戲,更兼具了妻子和情人之間為愛爭寵的較量及設計師和作曲家之間彰顯藝術自尊的角力。
因為故事簡單,主題集中,自然在細節描寫方面下重藥,所以,將情景和色相交融,有芭蕾舞曲《春之祭》營造春回大地的意境,也有香水No. 5迸發出的大自然芬芳,還有世紀初Art Deco的華麗裝潢和象徵女性自主的中性裝扮等,令這段不倫之戀在刺激養眼中多了點實實在在的內容,也令香奈兒慷慨、倔強、居高臨下的王者風範盡顯無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女人。
然而,在筆者看過的多部中英文香奈兒傳記中,都沒有多少筆墨提到這段不倫之戀,其中在《時尚,就是我》(Le style c'est moi,台灣張育如譯)着墨一點點,談到當時住在香奈兒提供巴黎郊外別墅中的斯特拉文斯基已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他們一家的貴人。當年,香奈兒告訴其朋友兼傳記作者保羅.莫朗(Paul Morland),是斯特拉夫斯基向她大獻殷勤。而香奈兒的確很享受他們帶給她家的感覺,尤其是他們家的孩子,她常跟他們一起唱歌跳舞,這段時期,她的裝扮也非常俄羅斯,人更充滿陽光感,愛穿着白色亞麻套裝,常戴長長的珍珠項鏈。
所以,如果說《少女》着力寫成名前的香奈兒得到兩位有力男士的資助,《情人》則是成名之後的香奈兒資助潦倒的藝術家,當然,她資助的藝術家也非作曲家一人。作為俄羅斯芭蕾團及其旗下舞員的主要贊助者,當中的頻繁交往有多少成分的愛情?多少成分的友情?很難分得清。然而,情分的確成為她創作的養分。
對香奈兒來說,1920年春夏之交的威尼斯之行可謂重生之旅──不但令她從痛失至愛(Capel)的呻吟中跳了出來,而且經歷了這一次藝術洗禮的她更迎來了新的雨露。因為陪伴她的賽特夫婦(Jo哀e Maria Sert & Misia Sert)帶她看了一家又一家的博物館,而透過這對夫婦的社交圈,她也打開了心胸,開始跟流亡的俄羅斯朋友交往,除了斯特拉文斯基和前面提到的帕瓦洛維茲大公爵外,還有俄羅斯芭蕾舞團創辦人狄亞格列夫(Sergei Pavlovich Diaghilev)和香水師恩斯特.博(Ernest Beaux)等。
她後來跟莫朗憶述威尼斯之旅時說:「就像一隻野貓帶着另一隻貓穿越只有牠才熟悉的樹林。」西班牙裔畫家賽特那豐富的藝術史學知識引發了香奈兒對古董的興趣,尤其是拜占廷藝術,對她後來推出的珠寶系列產生很大影響,也對她後來跟巴黎的藝術家合作起了啟蒙作用。而那班俄羅斯「貴人」,尤其是那些愛的信物在其創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啟開了創作的另一道大門──俄羅斯民間藝術。
香奈兒是一個很女人的女人,也是一個很男人的女人。作為一個自我奮鬥而出頭的老闆,她對員工不算闊綽,因為她覺得,勤奮的人自然有回報;但作為朋友,她卻常常扮演「付款」的男人角色。與此同時,她也擅於從朋友身上「汲取營養」,包括從其衣着裝扮受到啟發。
在跟斯特拉文斯基一家的交往中,她就從其妻子和孩子的衣服中發現簡潔的俄羅斯裙子的魅力,尤其是那些色彩斑斕的刺繡。其實,在這段時期,有較多記載的卻是另一位「入幕之賓」帕瓦洛維茲,這位尼古拉二世的堂弟因為參與俄國1916年暗殺事件而被流放,他有一張俊美的臉,身上流露高貴而憂鬱的氣質,很快迷住了香奈兒,於是,一段充滿異國情調的姐弟戀成為巴黎社交圈的話題。這段情雖然不長,但他們之間的友誼卻保持多年,直至他在美國病逝。
由於他,香奈兒僱用了一批亡命天涯的俄羅斯貴冑,其公司刺繡部門的主管正是大公爵的姐姐。為了回餽香奈兒的關照,比她小十一歲的大公爵拿出不少珍貴的俄羅斯珠寶相贈,更向她介紹了同樣來自俄羅斯的博;結果,經典香水No. 5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所以,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頭幾年,可說是香奈兒的俄羅斯時期,芭蕾、音樂、男人、香水、巨型珠寶,以及俄羅斯刺繡長裙、農民式罩衫、寬身皮帶、綴皮草大褸等,還有俄式貴族的生活方式和禮儀等,豐富了她的生活,更豐富了她的作品,於是,「斯拉夫風情」連續幾年成為香奈兒時裝秀的主題,風靡巴黎乃至歐洲。
這段時期的創作也令她的身份從一位做衣服的女人升格為充滿個性的藝術家,因為她的身邊也都是一班藝術家和文學家朋友。在電影中,她在跟斯特拉文斯基爭吵時脫口而出:「你是藝術家,我也是藝術家。」擺出一副在藝術界不相伯仲的姿勢,將她好強自尊的個性表露無遺。
在香奈兒的時尚生涯中,愛是人生,更是火種,燃燒自己,也燃點靈思。她的生命因為愛情而重生、豐富,她的發明和創意成為愛的見證。在接班人卡爾.拉格斐一次次的致敬、獻禮下,香奈兒品牌不但保存了下來,更延續愛的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