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觀察:藝術工業國的新生代詩人——蓮娜.奧蘇里梵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2-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Leanne O'Sullivan。攝:唐睿

——上海當代人文系列.之六

文/攝:唐 睿

 編者按:上海世博會將於5月至10月舉辦。在此期間,境內外媒體對上海的發展寄予極高的期望和興趣。我們副刊認為,一個城市的興起,大項目的建設、大活動的舉辦、經濟數據的躍升固然重要,但正如當代創意文化的重要研究者Charles Landry所說:「這城市要有一種特質吸引人並回應他們內心更深處的渴望:我們要如何製造使人們好奇,或充滿想像力的條件?哪種氣氛會使人發揮最大的能力?」上海除了經濟領域的發展外,存在什麼樣的特質和氣氛去回應更廣大人群的好奇心、想像力,並激發年輕人發揮最大能力?這是我們在世博會前策劃「當代上海人文」系列的目的。

 這個系列中,我們希望每一期介紹和訪談一間當代上海具有文化特質的機構,或是一位創作個體。希望通過每個不同個體的經驗,來做一份當代上海文化的拼圖。

 早前在上海人文系列之中介紹過王安憶和她的「上海寫作計劃」,這個計劃共邀請了五位外國作家到上海交流,這些作家既有在本國甚至國際已獲得一定肯定的前輩,也有當時得令,雄心勃勃的新進作家。而在這些作家之中,最年輕,並且因着這份年輕而在幾次交流會上跟年輕讀者交流得最熱烈的,就是來自愛爾蘭科克市 (Cork) 的蓮娜.奧蘇里梵 (Leanne O'Sullivan)。

 1983年出生於科克的蓮娜之所以受到上海年輕讀者的關注,除了是因為她年紀輕輕就已經能跟其他的前輩並駕齊驅,獲邀參加「上海寫作計劃」,另外也是因為她所操持的,是一份 (對大部分並不怎樣深入關注當今文學發展的讀者而言) 傳說已經消失了的神秘職業——詩人。

 你是怎樣開始寫詩的呢?家人有甚麼看法?以後會一直以此為業嗎?

 像這樣的一類問題,蓮娜在每個交流會上都總會被問及,而她每次則也會以同樣的耐性去將她的故事再講一遍:

 正式認真寫詩,是在十七歲的時候,當時學校的一位老師讓我們選擇,只要我們願意寫詩,原定在下午上的課就可以免了,自己放假,於是我就開始寫了。後來,學校舉辦了一個詩歌創作交流營,為了參加,我就繼續努力地寫。在交流營裡我認識了美國前輩詩人比利.柯林斯 (Billy Collins),他給了我不少意見和鼓勵,並將我的作品介紹給一些英美文學刊物發表,於是寫詩就慢慢地變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既沒有浪漫主義式的狂迷,也沒有但丁式的聖靈感召。對蓮娜而言,寫詩一直都是一件實實在在的事,首先是為了自己高興,其次就是寫給家人和身邊的人讀。「我寫了新作品就會讀給我的家人聽。我的父母務農,父親不會閱讀,但他依然十分鼓勵我,另外還有我的母親和弟弟。我們的房子……(蓮娜環視了一下這位於上海玉佛寺附近的街區) 你應該很難想像,我們的房子,也是我們祖父母的祖父母的房子 (同樣的話,另一位參加「寫作計劃」的愛爾蘭作家科納.克里頓(Conal Creedon)也在幾次的交流會上強調過)。愛爾蘭跟中國不一樣,愛爾蘭沒有甚麼工商業可以發展,大部分人都依靠農業或捕魚維生,除此之外,彷彿就沒有其他的出路,因此,愛爾蘭剩下來最大的工業就是生產藝術家。愛爾蘭人總為自己能向世界輸出優秀的作家、音樂家、藝術家和舞蹈家而自豪。每年的四月到八月,愛爾蘭都會舉行大大小小的詩歌節、文學節和藝術節。在這些節日裡我們可以看到愛爾蘭乃至世界其他地區的藝術家、文學家 (例如199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薛莫斯.奚尼 (Seamus Heaney) 並與之交流。這些活動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些極重要的盛會。」

 一直不明白,為甚麼這片位於歐洲西北端的狹小土地竟可以出產那麼多的文學家,四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慈、蕭伯納、貝克特、奚尼自是不在話下,此外還有王爾德 (Oscar Wilde) 和喬伊斯 (James Joyce) 等等的大名。看來蓮娜的話並不誇張,藝術不單是愛爾蘭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他們生活的出路,以及引以自豪的重要冠冕。

 雖然科克和愛爾蘭在蓮娜的描述裡活像個現代的桃花源,但蓮娜提醒我們,樸素恬靜的生活並不一定就等於與世隔絕,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我們也能找到蜚聲國際的搖滾樂隊,例如 The Cranberries 和 U2。

 談到搖滾樂,蓮娜甚至表現得比在談文學時還要雀躍。

 「我弟弟就在一個樂隊裡彈吉他,有時在家裡,我會讓他彈吉他然後我伴唱。流行音樂,特別是搖滾樂對我的創作有很大的啟發。有時候,當我在一些學校裡教少年人寫詩的時候,我就會直接告訴他們先不要太在意自己寫的是不是詩,把自己想像成在創作流行歌詞好了。事實上,我自己也認為二者之間並沒有太明顯的壁壘。」

 除了流行音樂,蓮娜還是一位美國電視劇集迷。整個中學時期,蓮娜都是《慾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 和《老友記》(Friends) 的忠實觀眾。這兩部劇集在精神上跟蓮娜的創作是否有任何契合的地方,相信要留待日後的批評家去下功夫,但無論如何,蓮娜是一位極具天賦的詩人,這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還在念大學的時候,21歲的蓮娜已憑藉詩集《等待我的衣裳》(Waiting for my Clothes) 而獲得了 Seacat詩歌首獎和達夫倫.漢娜獎等愛爾蘭詩歌獎,至於稍後出版的《收穫婆婆》(Cailleach) 也得到了相當的好評。相信在可見的將來,我們仍可以在各地的文學節裡聽到蓮娜.奧蘇里梵這個名字。

話線 (The Cord)

我曾慣於躺在地上好幾個小時

放學後伴以電話聽筒於

我的肩和耳之間,一碟冰冷

的米飯在左邊,我的課本在右邊。

纏捲電話的話線於指間

我跟友伴們說話,她們懂得

我們領土的話語。喉嚨和胸肺

鼓脹,我們談話一直談到夜的中心,

閒談着染髮和自殺的想法,

關於那些不愛我們的男孩,

那些我們愛得太深的男孩,關於

許多個夜的陣陣劇痛。每句句子都曾經是

新的領土,猶如一扇門有人

匆匆地闖進,因失常話語,

因知識和恐懼,而碎裂的玻璃。

我的母親從不為電話費的帳單而抱怨,

儘管它令她的女兒消失

於門後,讓她看着那條話線

從女兒的身上伸出了它的肌肉。

或許她以為這是唯一的方法

觸及我,將我送到

地底去說話。

當我說話

她能夠將我的耳朵放在纖薄的大地

並容許我去聆聽,去辨識。

而這就是我母親的電熱絲,

接地線,燃燒的纜繩,

彷彿她流進了房間 共我

以某種方式而言,停留在我所能觸及你的地方,

那昏暗的房間,那黑暗的大地。談到這些

並當你感到自己從這些事上被移走的時候

我會把話線拉上然後重新

將你拖靠向我。 (本詩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選為「180詩歌—每日一首給美國高校的詩歌」的其中一首詩歌)

相關新聞
文化觀察:藝術工業國的新生代詩人——蓮娜.奧蘇里梵 (2010-02-06) (圖)
歷史與空間:一件無頭公案─從「朱熹與嚴蕊」故事說起 (2010-02-06) (圖)
豆棚閒話:文化上的站立與其他 (2010-02-06)
歷史與空間:沙林傑的寫作之謎即將揭開 (2010-02-03) (圖)
非禮記:刺准 (2010-02-03) (圖)
人文世相:王蒙,就是個作家 (2010-02-03) (圖)
豆棚閑話:「不由自主」 (2010-02-03)
亦有可聞:掃 塵 (2010-02-03)
歷史與空間:司馬遷的《貨殖列傳》 (2010-02-02) (圖)
開卷有益:香港亟需政策研究 (2010-02-02) (圖)
非禮記:明殺 (2010-02-02) (圖)
古典瞬間:古代文人筆下的UFO (2010-02-02) (圖)
亦有可聞:不一樣的元宵節 (2010-02-02)
歷史與空間:一件無頭公案─從「朱熹與嚴蕊」故事說起 (2010-01-30) (圖)
豆棚閒話:寫對子瑣記 (2010-01-30) (圖)
文化觀察:無法抹去的歷史 (2010-01-30) (圖)
文化觀察:中國電影之尷尬現狀 (2010-01-30) (圖)
文訊:《麥田捕手》作者去世 (2010-01-30)
歷史與空間:建議張家界南天一柱改名為「哈羅山」 (2010-01-27) (圖)
非禮記:支那暗殺團 (2010-01-2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