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觀察:中國電影之尷尬現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1-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游 佳

 中國電影之所以未能振興,其根本原因在於未把電影作為一種藝術來看,而是在商業壓力和意識形態的限制下,數着經濟利潤的高低來評判電影的好壞,以及定奪電影的出路,這種自圓其說的做法必然不能帶來中國電影的振興。

 首先,中國電影的體系是不完善的。這種混亂的體系在未解決之前就「偷用」西方電影制度來迎合國際市場,實屬一種大無畏的「拿來主義」,在這種摻半的體系制度枷鎖下,很難誕生出好的電影作品。

 現有的電檢制度是妨礙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制度並不是以藝術的角度出發,而是以政治和社會效應來決定一部電影的生死,加之中國電影沒有分級制度,凡是被禁映的影片,觀眾就一律沒有了觀看的權利,盜版行業就應運而生,與之抗衡。一方面當局對盜版明令禁止,另一方面又以淺俗的審美標準劃分影片藝術質量的好壞,實所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縱觀現代中國電影,一些禁片都是優秀的影片,這導致電影藝術的傳播在未孕育出世時就被扼殺掉,而且被禁的導演在一定時期不得拍攝電影,這種限制優秀電影人拍攝權利的做法,使得中國電影在無法振興的同時,也不可能以商業利潤的驅動得到革新。

 中國電影對於類型片的細化也沒有明確的概念。現今中國電影的分類大致可以如此劃分:商業大片被第五代導演所壟斷,而文藝片以第六代導演為代表的作品不少被禁播,還有一類以小品式幽默的馮氏喜劇為代表,還有以警匪片、都市愛情為代表的港式電影。觀眾被誤導了,以至於導演也盲從了,具體拍的是什麼,關注的是什麼,很大程度上被「中國特色」這四個字所籠罩。近年來,中國電影的選材越來越稀奇古怪,例如《無極》,有些改編名著,卻不倫不類,例如《滿城盡帶黃金甲》,有些則直接翻拍以往的電影題材,這種做法無疑體現出了中國電影圈一種急功近利、追求經濟利益的心態,也更體現出了國內電影人缺乏創意的生存狀態。

 中國電影的現狀是商業片庸俗化、藝術片低調化,以至於在社會風氣的循環下,大眾品位趨於低俗,導演偏於商業。在中國,有名的導演都拍商業大片了,小眾的才氣導演都轉戰歐洲電影藝術圈了,尖銳的電影無法通過,那麼誰還有心思去拍一部基於中國現實的影片,誰還有資金去勾畫一部反映中國生活和民眾心理的影片。一個影片沒有堅實的社會背景,那麼一切刻畫都會顯得蒼白無力,中國電影始終把握不住自身文化的基本元素,電影內容主題的把握總是很空虛,不能夠成一種典範,未能使中國文化與電影的創作進行融合,因而也就不能創作出具有競爭能力的電影進入海外市場,振興之路必然崎嶇。

 從商業片的運營來看,中國電影一味地對電影界巨擘荷里活效仿和膜拜。荷里活的運營模式早在20世紀初就逐漸發展並成熟起來,經歷了經典荷里活時期和新荷里活時期,頂住了歐洲新浪潮的衝擊,其規模和實力都是中國電影不能相提並論的。中國在商業片上也很難達到荷里活式的商業文化運作模式,所以中國電影不能說有了《阿凡達》的轟動,就要學習其先進的數字技術,這樣衝動的方式是不能達到一個國家電影藝術的振興的。在中國討論一部電影,往往是投資遞增的軍事競賽,以商業包裝和媒體運作來達到電影票房,這種不為電影藝術只為投資的性質一旦成型,電影的振興也只會是電影經濟的虛假繁榮。

 荷里活是一個電影界的神話,以至於所有的電影工作者都以打入荷里活為他們奮鬥的目標,但是中國電影必須接受一個現實:就着其本土的電影市場,荷里活是根本不需要觸碰到中國電影的。然而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一味的放低姿態擠進荷里活和奧斯卡,本身就證明了中國電影的不自信,一個泱泱大國,要以追逐他國藝術獎項為榮耀,那麼要想達到自身的藝術頂峰必然是不可能的。

 再說說中國的藝術片。中國的商業片敵不過歐美,藝術片卻經常在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上拿獎,但是其觀賞性卻不敢恭維,這也就造成了獲獎影片不能形成一定的傳播範圍。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國內電影文化產業不夠發達所造成的,國民未處於一種良好的電影文化的熏陶下,必然不具備也不能夠達到欣賞文藝片的審美水平。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講,中國文藝片的導演有一種清高的姿態,刻意遠離觀眾,去迎合外國評委的審美趨向從而討好外國觀眾,究其根本是功利心使然。他們通過拍攝晦澀的文藝片,以此得到外國電影界的認可,製造國際知名度以獲得在國內影圈的文化地位,以自己在國外電影界的基礎利用一些歐洲電影協會的基金來進行電影拍攝和電影實驗,這種做法看似只是個人的,其本質卻是反諷中國電影現狀,是中國電影人苦於沒有創作條件的寫照。

 隨之帶來的,不是中國電影的振興,而是標注中國影人名字的外國電影的誕生。這樣的電影不會擁有大批的中國觀眾,這樣的電影是不會帶來中國電影的新浪潮。戈達爾、特呂弗的電影是構建在國家的文化基礎之上所發展起來的,影片是具有國民性的一種文化寫實,這樣的寫實才帶來了電影和文化的新浪潮。而中國電影如果拋棄題材,僅靠商業運作,那麼電影產業只能圖一時之快。

 中國電影其實不缺資金,關鍵是沒有用在刀刃上。很多國際知名導演都是從小受電影文化氛圍的熏陶而成才的,中國電影應該把眼光放的更長遠一些,多投資於中國年輕的導演和中國電影資料等事業。畢竟中國電影需要的不是一個張藝謀,而是千千萬萬的張藝謀。提高國民文化欣賞水平,逐步形成中國的電影審美結構,完善中國的電影體制,這比盲目的得到商業利益要實際的多,回報的利潤也更大。這樣,中國電影事業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振興和繁榮。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一件無頭公案─從「朱熹與嚴蕊」故事說起 (2010-01-30) (圖)
豆棚閒話:寫對子瑣記 (2010-01-30) (圖)
文化觀察:無法抹去的歷史 (2010-01-30) (圖)
文化觀察:中國電影之尷尬現狀 (2010-01-30) (圖)
文訊:《麥田捕手》作者去世 (2010-01-30)
歷史與空間:建議張家界南天一柱改名為「哈羅山」 (2010-01-27) (圖)
非禮記:支那暗殺團 (2010-01-27) (圖)
古典瞬間:孔子如何看女性 (2010-01-27) (圖)
人文世相:查翁同龢一年收支禮單 (2010-01-27)
亦有可聞:來—盤什錦菜 (2010-01-27)
歷史與空間:孔子的政治智慧 (2010-01-26) (圖)
開卷有益:《鷹目利筆》序言 (2010-01-26) (圖)
非禮記:中國中興第一人 (2010-01-26) (圖)
人文世相:紺弩詩傳魯迅風 (2010-01-26)
古典瞬間:淺談戲曲之要義與風格 (2010-01-26) (圖)
歷史與空間:牛頓及其學說在晚清的傳播 (2010-01-23) (圖)
文化觀察: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孔子.之一 (2010-01-23) (圖)
文化觀察:《人民文學》選秀,引文學向何方? (2010-01-23) (圖)
文訊:韓寒、郭敬明、蔡駿,2010年誰更能賺錢? (2010-01-23)
歷史與空間:廣告植入圖書的是與非 (2010-01-2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