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觀察:無法抹去的歷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1-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舒 蠹

 提到法西斯,不少人馬上會想到希特勒、黨衛軍和納粹旗,想到集中營裡的毒氣室以及數百萬的猶太人流離失所,想到墨索里尼以及意大利的「黑衫黨」。但是,恐怕很少有人會想到,中國歷史上也有過一次法西斯運動,這個在名為「藍衣社」或者「三民主義力行社」的組織領導下的運動,曾經一度大權在握,控制了民國大部分城市的警備、軍事力量,並且長達7年之久。

 這次運動,與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以及蔣介石自身有關。

 學者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一書裡曾寫道:「1930年代,當時的中國流行一本名為《當代三大怪傑》的書,書皮上印了斯大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畫像。那時候,有一種思潮,認為民主政治總是亂糟糟的沒有效率,獨裁政治強而有力。所以獨裁政治才是方向,包括張學良在內,他到歐洲旅行了一次,回來以後認為中國還是要實行法西斯。」

 何兆武先生的這段文字,指出了法西斯主義引發中國人興趣的兩個原因。

 其一是效率問題,因為民主體制做什麼都要商量和票決,所以很多人排斥這一點。為了所謂效率,選擇獨裁,懷疑和非難民主就成了一種必然的選擇。

 其二是德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復甦。眾所周知,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國。但是,在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手段之下,德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國民收入大大增加,軍事實力急劇擴張。這種現實,在中國的部分人中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當然,法西斯運動在中國的形成,還有更多的原因。

 首先,是國際形勢。據《藍衣社》一書介紹,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期,留日的學生滕傑等人(均為黃埔軍校畢業生)目睹日本國內的戰爭狂熱,故而回國準備上書政府,提醒國人日本人的軍事侵略之可能。後來,這批愛國青年上書無路,無奈之下聚攏黃埔軍校的畢業生們,希望可以在危難之時為國家效力。他們的組織,就是「三民主義力行社」(後來也稱藍衣社)。

 其次,是國內的原因。當時蔣介石個人在國民黨中的名望遠遠不及汪精衛、林森、胡漢民等人。而能夠收拾國內局面的,在黃埔畢業生們看來,唯有他們的校長蔣介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力行社的成員們提出,要踐行「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這個提法不僅正和剛剛下野的蔣介石的心意相通,客觀上與德國的法西斯主義也如出一轍。當然,後人似乎也可以這麼理解:力行社的運作本身就是建立在對德國納粹的模仿基礎之上的。

 至於蔣介石本人,了解到這個組織的存在之後,就充分利用了這批熱血青年。其中,有滕傑、賀衷寒,還有的,就是戴笠等人。

 力行社的活動,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不僅幫助蔣介石擊垮了能夠與之抗衡的政治力量和個人,同時也積極打壓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使得中國的自由主義思想運動土崩瓦解。他們屢屢採用暗殺等手段,大肆散佈恐怖主義。使得幾乎整個三十年代,都給人人人自危的感受。

 1933年6月18日,一個寧靜的清晨,在眾多法國巡捕活動的租界街道上,四名力行社特務處成員,對「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創始人之一楊銓和他的小兒子楊小佛大開殺戒。他們的身體被四面八方密集而來的子彈穿透,司機僥倖重傷後大難不死。

 這個事件,震驚了世界。民盟的主要領導人,宋慶齡、蔡元培、魯迅以及國內外諸多媒體,紛紛指責暗殺者的卑劣行徑。但是,當時極少有人知道,這個活動是一群狂熱於法西斯運動的青年軍人所為。

 作為一個神秘的組織,力行社漸漸發展出「革軍會」、「革青會」和「中華復興社」等外圍組織。成員一度達到五十萬人。不過,隨着組織的日漸龐大和介入政治日深,其內部互相傾軋不斷。後來,西安事變期間,力行社的主要成員,因為強烈主張武力解決西安事變而遭到蔣介石的猜忌和報復。眾所周知,採取武力解決西安事變,其實就意味着蔣介石的死亡。故而,被解救出來的蔣介石不久就指示將力行社轉為「三民主義青年團」。後者,在歷史上同樣聲名不佳,是一個準特務組織。

 藍衣社或者說力行社壯大與覆滅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國內部分人學習納粹德國的過程。只是,隨着日本法西斯不斷侵略中國,蔣介石意識到法西斯主義的危害。故而,最後拋棄了他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這個組織(不過,戴笠卻因禍得福,憑借力行社特務處的實力,組建了「軍統」)。力行社終於壽終正寢。

 —在中國的國土上,為什麼曾經有那麼多的人為了種種借口而熱衷法西斯主義,恐怕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了。

 (《藍衣社》,丁三著,語文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定價:32.00)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一件無頭公案─從「朱熹與嚴蕊」故事說起 (2010-01-30) (圖)
豆棚閒話:寫對子瑣記 (2010-01-30) (圖)
文化觀察:無法抹去的歷史 (2010-01-30) (圖)
文化觀察:中國電影之尷尬現狀 (2010-01-30) (圖)
文訊:《麥田捕手》作者去世 (2010-01-30)
歷史與空間:建議張家界南天一柱改名為「哈羅山」 (2010-01-27) (圖)
非禮記:支那暗殺團 (2010-01-27) (圖)
古典瞬間:孔子如何看女性 (2010-01-27) (圖)
人文世相:查翁同龢一年收支禮單 (2010-01-27)
亦有可聞:來—盤什錦菜 (2010-01-27)
歷史與空間:孔子的政治智慧 (2010-01-26) (圖)
開卷有益:《鷹目利筆》序言 (2010-01-26) (圖)
非禮記:中國中興第一人 (2010-01-26) (圖)
人文世相:紺弩詩傳魯迅風 (2010-01-26)
古典瞬間:淺談戲曲之要義與風格 (2010-01-26) (圖)
歷史與空間:牛頓及其學說在晚清的傳播 (2010-01-23) (圖)
文化觀察: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孔子.之一 (2010-01-23) (圖)
文化觀察:《人民文學》選秀,引文學向何方? (2010-01-23) (圖)
文訊:韓寒、郭敬明、蔡駿,2010年誰更能賺錢? (2010-01-23)
歷史與空間:廣告植入圖書的是與非 (2010-01-2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