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8歲的R.X一身M. J.造型。
文/攝:梁小島
見到剛過18歲的「90後」黃浩邦,忍不住想起張愛玲那句老掉牙的話:出名要趁早。這位自學成才的年輕人在過去的2年內,已成為本地屈指可數的Beatbox(節奏口技,模仿鼓聲、電子聲)領軍人。於是也誕生了黃浩邦自己的格言:「作為表演者,要讓全世界的人都認識你,唯一的途徑是進娛樂圈。」
演藝圈的敲門磚
他的藝名是R.X(Rico.Xenophon),後來無意發現,歷史上同叫Xenophon的人是一位古希臘的將軍兼歷史學家。「我喜歡歷史啊,以前中學修的是歷史。最喜歡看關於二戰的,大家互相鬥爭,結果都不好。戰爭可以對照生活,你知道演藝界都是明爭暗鬥,但我希望和平共處。」他說的振振有詞。在約好的咖啡館見到他,頭戴黑色氈帽,黑色貼身休閒服,像是Michael Jackson的幽靈,那是他當晚排練的裝扮,但坐在昏暗的燈光下,卻不太顯眼。M.J是他從小的偶像,迷死偶像那獨特的舞台形象。可惜偶像的結局令人扼腕,他卻看得坦然,「越紅的人越早死,天道酬勤,如果能做到他的地步,我不介意早死。」他的聲音比預想中低沉和沙啞,剛剛結束在珠海某酒吧街club的表演,連續11日,從沒試過的疲憊。不過當地物美價廉,令他產生了闊綽的虛幻,但音樂環境卻待開荒,「香港的club不會見到中年人,但那邊台下坐的都是中年老闆,喜歡的是張學友,不會像年輕人很High。」
他說話也許老到,但不乏真誠,有點江湖味但不矯揉造作。他給我傳來他的演出經歷,光是最近兩年在本地的Beatbox表演,多達50、60場,從學校到商場,甚至還有議員造勢音樂會。他的助手幫他在facebook上開了帳戶,一下子聚集了千多位fans。「其實我從小就開始登台。」玩Beatbox前,他認真學過打鼓,後來加入學校的管絃樂團,又學會喇叭、小號、銅笛,自學的是吉他和笛。一次學校音樂節,同學提議表演Beatbox,他第一次聽到,同伴的興趣隨演出結束而停止,唯有他1人繼續研究。Beatbox是西方80年代的Hiphop玩意,眼下在香港卻是新生的baby。他從Youtube上學習,畫面模糊,自學很難,恰巧碰見從英國來港的朋友玩開Beatbox,算是拜師學了藝,練到現在,自己也開始收學生。
藝人的寂寞
打鼓打了8年,Beatbox終於讓他從樂隊的後排走到前排,終於獨享全場的剎那焦點。不過對自己的藝人身份,還是有點模棱兩可,「之前參加了海港城的一個比賽,和一間娛樂公司簽了1年約,都是叫去表演。」但他明白做藝人的難處,「建立自己的風格,還要保持長久。」「但我的優點是夠膽嘗試新事物,不怕辛苦。」為了證明這點,他給我舉例,為練習口技,一次從午夜練到凌晨,練習跳舞,又如何跳到腿部受傷,他說起他的表演風格,不單是口技,還嘗試融合口琴、默劇等不同元素。
在家是獨生子,在IVE念了一年攝影就放棄,不過仍想完成大學課程。父母見他如此專注,倒也欣慰,給出最大的寬容,「小時候很威,沒人會和我爭搶,長大了才體會到1個人的寂寞。」他絕不會1個人行街,1個人吃飯,1個人看電影,1個人旅行?他擔心被拐走。可是演出活動越來越多,他迫不得已做獨行俠走來走去。「最初始的朋友開始有點疏遠,我在facebook的活動消息給他們一個錯覺,好像我忙,其實不是,我有辦法挽回,有空就主動找他們。」寂寞的時候他就練Beatbox和打鼓。
他還要努力做自我宣傳,也請朋友幫忙打理,要學會化妝,學會穿衣;空閒的時候,他喜歡和朋友討論人生和神學,神學也不是正經八百的讀經典,更有些科幻色彩,「我們這些人都不會跟社會的大齒輪走,就是說,如果用Beatbox賺到4千元,一定好過過萬元去打一份工。」他即將和「亞洲星光幫」的出爐藝人合作音樂,他充滿期待,「他們都和我一樣,還沒做明星,卻似明星的味道。」
問他可曾經歷過什麼低潮,他卻有點驚訝,反問一句,「低潮?我才18歲呀,不會這麼早就有低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