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韓達德
香港人熟悉的前英國外相韓達德最近出書,詳述英國二百年來的外交策略;強調外交官須熟讀歷史,要吸取歷史教訓。文:余綺平 圖:網上圖片
韓達德在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期間,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曾經與中國外長錢其琛磋商香港政制發展和銜接等問題,最後就直選議席的數目達成共識。
韓達德主張和平共處,尋求協調的外交政策。
韓達德(Douglas Hurd)是保守黨議員,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一九五二年)參與外交部工作,曾被派駐中國。希斯任職首相時,韓達德已進入內閣;到戴卓爾夫人和馬卓安執政,韓達德擔任外相(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五年)。當時正值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得如火如荼。
期間(一九九一年)亦正值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以及爆發了第一次海灣戰爭。韓達德順應國際形勢,調整了英國外交策略。他與美國前總統老布什關係密切;而英國當年因戴卓爾夫人的疑歐立場,破壞了與歐洲大陸的關係,韓達德又從中作出修補。
國際局勢 存在威嚇
這位八面玲瓏的著名外交高手,上月出書《挑選你的武器》(Choose Your Weapons:The British Foreign Secretary-Two Centuries of Argument, Successes and Failures),分析二百年來英國外交史上的爭拗、成功和失敗。
韓達德形容目前的國際局勢「漂浮着釵h同時存在的威嚇」;這些現象,歷史書可以作出解釋。「但是,領導人雖熟讀歷史,並不會因此而擁有了自動導航系統;掌握了歷史常識,也不會由政客提升為政治家。最愚蠢者,是忽視歷史;最危險者,是懂得歷史皮毛,卻疏於研究,然後貿然下決定。」
韓達德在新書裡,極度推崇兩位英國前外相,他們都是力主外交協調的卡斯爾雷(Lord Castereagh)和張伯倫(Austen Chamberlain)。
談判 尋求共識
曾任戰爭及殖民地大臣的卡斯爾雷,在任職外相十年(由一八一二年至一八二二年)間,成功促使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和英國結成「四國同盟」,然後在簽訂《巴黎和約》的談判以及維也納會議中,施加大國的影響力。
在維也納會議中,卡斯爾雷對俄羅斯帝國向西擴張的意圖加以反對外,又倡議為歐洲設立一種稱為會議制度的集體協調安全制度。
韓達德欣賞卡斯爾雷與外國交涉時,盡量採取「談判、尋求共識和合作」的態度去解決紛爭。
推崇張伯倫
韓達德的另一位尊崇者張伯倫,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綏靖政策的代表人物。張伯倫在任職外相(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九年)時因簽訂《洛迦諾公約》而獲得一九二五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當年在張伯倫的拉攏下,法國、比利時和意大利同意英國的建議,與德國簽訂公約;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協約國、中歐及東歐新興國家等,嘗試確認戰後的領土界線,並爭取與戰敗的德國恢復正常關係。
韓達德在書裡,生動地描述了簽署公約的情景。「張伯倫引領着德法兩國外長,走進英國外交部那幢金碧輝煌的會議室。張伯倫戴上他的單片眼鏡「商標」,擺出老套的紳士風度;他的平庸外表,一向給人的觀感都是軟弱無能。但這一刻,卻是他一生中最風光的時刻;歐洲經過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後,終於露出了新的合作和平曙光。」
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禮前夕,張伯倫借來了他的前輩─卡斯爾雷的油畫肖像,捧着它出席典禮。他向姐姐解釋,過去百多年以來,英國一直沿用卡斯爾雷的和平共處,尋求協調的外交政策。
貝文:危機意識極強
韓達德在書裡提到兩位很有趣的外交人物,他們是貝文(Ernest Bevin)和艾登(Anthony Eden)。
貝文與中國甚有淵源。新中國成立時,身為外相的貝文致電外長周恩來,表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法律上的政府」,兩國開始談判建交;英國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
同年,貝文向英國內閣提出了「保留立足點」的對華政策,實際即固守香港的政策。他的建議最後被內閣接納。
韓達德形容貝文是一位軍事戰略家,是危機意識極強的政治家。在貝文倡議下,英、法、比、荷、盧於一九四八年三月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構成五國合作防衛體系。
貝文屬工黨議員,與韓達德的保守黨政見相異,但韓達德認為他在英國外交史上的地位,仍高於另一位保守黨外相艾登。
艾登:令外交政策倒退
艾登出任外相時年僅三十八歲(一九三五年),他在二十年間三度擔任外相,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大戰時,艾登是首相邱吉爾的得力助手,鋒芒畢露。不過,韓達德對他甚有保留,形容他只是「謀士」一名。
艾登最大的過失,是一九五六年擔任首相時,處理蘇伊士運河紛爭。當時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將運河國有化,英國反對,聯同法國和以色列出兵埃及(第二次中東戰爭)。美國並不支持出兵行動,英軍後來被迫撤退,艾登辭職。
韓達德認為,由於艾登的錯失,令英國外交政策的歷史倒退,令英國從此失去在中東的支配力,不再是世界強國。
韓達德在書裡很嚴厲地批評,艾登在一九五六年的過失,相當於前首相貝理雅在二零零三年出兵伊拉克所犯的錯誤。「只有他們的顧問(『擦鞋仔』)才會鼓掌讚揚他們充滿聰慧。」
成功外交 知己知彼
韓達德列舉了成功的外交準則。「細心聆聽,正如小心言談;引經據典;知己知彼;別誤聽讒言,要靠自己觀察;言行謙恭和有耐心,除非覺得惡言相向可以達到目的;犧牲小我,成全大我;作出決定的前後,都應該誠懇地、清晰地向對手解釋原因。」
英國前自民黨黨魁、前外相(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七九年)奧雲(David Owen)在《衛報》介紹《挑選你的武器》一書時指出,前首相貝理雅看到這本書,一定會感到如坐針氈,難過萬分。因為貝理雅二零零三年出兵伊拉克,令英國的外交政策蒙上羞恥。
批評貝理雅對伊動武
當年貝理雅出席美國芝加哥經濟俱樂部作演講,提出一項處理國際事務的新「干涉理論」,即;「不干涉原則必須在一些重要方面加以限定」,例如,「國家主權不及人權和防止種族滅絕重要」,此即所謂「人權高於主權」的「人道主義干預政策」。
奧雲引用韓達德書中的說話,譴責貝理雅。「他在芝加哥口若懸河,為自己出兵伊拉克找藉口。他認為,惟獨動武,才能將伊拉克從邪惡的獨裁者手中解救出來。」
結果,伊拉克戰爭導致十五萬人死亡,四百萬難民無家可歸。
韓達德指出,誤用「人道主義干預政策」令英國丟盡臉。「是否應該動武,是最大的爭拗。」韓達德說,這就是為什麼新書名叫作《挑選你的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