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數字背後的藝術現實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5-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情話紫釵》中在現代愛情之外加入了粵曲的元素。

—香港藝術節成績表解讀

 今年為期近五周的香港藝術節,合共舉辦了113場演出,其中82場全院滿座,不足八成上座率的只有三場,平均入座率達96%,票房收益33,760,511元,高達九成!這確是一張很不錯的成績表! ■文:周凡夫 圖:香港藝術節提供

 在藝術節閉幕(3月28日)翌日,隨即便發佈這張亮麗的成績表,表現出藝術節的高效率工作能量。這張成績表羅列的全都是一些事實的數據,由此亦見到有關方面對上座率、票房的重視。在今日的香港社會,甚至政府審計署,亦以量化來衡量藝術團體、藝術活動表現,上座率與票房數字往往關係到存亡發展的問題,又豈能不加以重視呢?

 其實,藝術節不會不知道,上座率與票房不僅並非藝術節追求的唯一目標,亦非最重要的目標。承擔推動藝術發展的使命,引進卓越的藝術節目,提升香港觀眾欣賞水平,拓展藝術視野,鼓勵提升本地藝術創作,都應是藝術節存在的核心價值。如何能在市場收支平衡與核心價值兩者之間尋找到一種均衡狀態,便是主事者設計節目的挑戰。將這張成績單的數字加以解讀,便多少能發現隱藏在後面,面對挑戰的現實。

冷僻節目票房不俗

 這些年來,儘管全球經濟並不穩定,但香港藝術節仍能保持着高票房上座率的成績,無疑得力於長時間努力經營下已越來越明顯的「名牌效應」。今年高男高音兼指揮雅各斯(Jacobs)及費雷堡(Freiburg)巴羅克樂團演出巴羅克音樂,在大會堂音樂廳兩場演出幾乎全滿,甚至男高音安德烈亞斯修爾(Andreas Scholl)和魯特琴手卡拉馬佐夫(Edin Karamazov)的「文藝復興魯特琴歌」如此冷僻的節目,亦同樣安排在過千座位的大會堂音樂廳,並售出近八成門票。此外,同樣冷門的崑劇,由於有白先勇的號召,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的四場演出,都有87.60%的上座率,售出超過五千張門票。此等節目如非藝術節節目,當難有此等業績。

 相對來說,今年的開幕節目「百年回顧八和鳴」,和省港澳三地南音師娘匯演「蓮池雅詠唱南音」,都要加場而且都能滿座,就並不意外。前者的「例戲」雖不盡「好看」,但卻是機會難再的珍貴演出,加上香港粵劇人口仍然龐大,能有滿座紅效果是意料中事。同樣地,三地師娘匯唱南音,亦是機會難再的演出,更何況南蓮園池在這一兩年間已凝聚了一群傳統中樂知音。不過,南音的四場演出,雖全滿卻也僅六百餘座位,過往原是街坊「大眾」的活動,今日已變為「小眾」,樂觀些看,可能是證明南音仍未消亡、未如想像中那樣悲觀而己。

首演新作拓視野

 其實,原創的新作品,探索性、實驗性強的製作,往往都會是「小眾」的東西,就票房角度而言亦會是高風險的節目。今年藝術節兩個本地新製作《香港式離婚》和《情話紫釵》,以後者手法較具創意,相同的是都能做到叫好叫座,加場之餘亦都全滿,分別售出門票5,600多和7,400多,這應已非「小眾」了。至於真正具有先鋒實驗探索意義,包括今年續辦的「亞太舞蹈平台」和榮念曾實驗劇場的《夜奔》,分別演出了四場(葵青劇院黑盒劇場)和三場(香港文化中心小劇院),雖未全滿,仍有八成五左右的上座率,場面仍算熱鬧。其實,前者可售總票數只有456張,後者亦不足800,同樣都是「小眾」節目,即使在藝術節的名牌包裝下,亦未能全滿,也不意外了。

 相對地,作為今年藝術節唯一的歌劇製作,布列頓的現代歌劇《碧廬冤孽》(The Trnn of the Screw),主要演員只有六位,伴奏樂師亦不足二十人,大多只會安排在較細小的劇場演出,亦很少會由英國以外的歌劇團製作。藝術節卻兵行險着,安排在大劇場(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演出兩場,結果仍能售出九成、超過二千八百張門票,有關方面如能發掘出指揮大師格杰夫(Gergiev)堅持俄羅斯馬林斯基歌劇團演出英國此一冷酷險暗的「鬼魂」歌劇的原因,並以之作行銷賣點,很有可能會有滿堂紅記錄。事實上,布列頓此深具代表性的二十世紀著名歌劇,日後不易再有機會搬上香港舞台,觀眾明知會是「俄式英語」仍然購票捧場,當然是因為這會是一次拓展視野的珍貴演出。

 同樣能拓展視野的還有香港中樂團的「樂旅中國IV」音樂會,四首具有探索性的大型民族音樂作品,全都是世界首演的樂曲。一般來說,傾向「保守」的中樂聽眾,對此類新作品的捧場意欲不高,最後卻能全售大會堂音樂廳1,335張門票,既意外,亦振奮!原因是四首新作手法表現都很成熟,德國作曲家阿鑼(Robert Zollitsch)以李清照詞作寫成的《愛之歌》,那種細緻入微更讓人驚嘆。全新作品專場能叫好叫座,確是異數。不過,這套作為「香港2010作曲家節」的節目,如能有香港作曲家的新作在內,當會更為理想。

拓展場館成效不一

 拓展「新」的場館,以拓展新的觀眾群,是這些年來香港藝術節積極致力爭取和值得肯定的一個策略。今年除繼續在南蓮園池安排了南音匯演取得票房上的成功外,於沙田大會堂安排的荷蘭國家芭蕾舞團的演出,在降低票價(節目亦和香港文化中心稍異),且未開售樓座的情況下,亦能有100%的上座率。然而,在香港大會堂劇院演出的芬蘭Meta 4四重奏能將454張門票售罄,在元朗劇院的上座率卻僅得55.15%,排於榜末倒數第二位,估計主要原因除了確定加場後進行宣傳售票的時間較短促外,所選四重奏曲目在元朗區亦存有市場局限所致。

 近年藝術節在加場演出上同樣採用積極策略,今年便共有八項節目合共加演了十二場,這確有助於減輕節目製作的成本,但加場的場地和是否有足夠時間促銷都必須審慎估計;幸好,今年除了Meta 4的加場效應欠理想外,其餘加場演出幾乎全都能將門票售出。

 另一安排在太古坊ArtisTree演出兩場的音樂劇場《鋼琴戰曲》亦能滿座,不過,全部門票僅得四百張。真正具有拓展新觀眾群而又堪稱是市場行銷策略成功的,卻應是安排在亞洲展覽中心星匯上演,「世界歌手」薩頂頂的兩場音樂會。合共近4,500張門票售清外,臨場仍有觀眾「撲飛」。此一令不少觀眾感到陌生且交通不算方便的場館,能為今年藝術節增添兩場爆滿紀錄,除了節目與場館的配搭外,亦見出了主辦者在行銷上的實力。

 至於兩個來頭不小、同樣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演出、行銷宣傳亦用了不少資源的英語戲劇《碼頭風雲》(演出八場,83.25%)和《暴風雨》(演出六場92%)未能全滿卻不意外,這只是再次證明香港回歸後,英語話劇市場明顯收縮的事實。

相關新聞
數字背後的藝術現實 (2010-05-02) (圖)
小盤點:香港藝術節中的舞蹈節目 (2010-05-02) (圖)
活動推介:艾默森弦樂四重奏 (2010-05-02)
活動推介:妙思舞動《驀然回首星如雨》 (2010-05-02)
審計藝團豈可本末倒置! (2010-04-25) (圖)
「衡工量值」審計扼殺藝術 (2010-04-25) (圖)
香港中樂團「審計風波」 (2010-04-25) (圖)
點評集:到處都是傳奇 (2010-04-25) (圖)
活動推介‧暈氧:高世強錄像及攝影展 (2010-04-25) (圖)
活動推介‧音樂劇場《親愛的,維多利亞》 (2010-04-25)
空間使用的突破 (2010-04-18) (圖)
福克.李希特 德國劇壇小旋風 (2010-04-18)
活動推介:黎海寧舞蹈劇場《雙城記—香港.上海.張愛玲》 (2010-04-18)
活動推介:來自以色列的超技敲擊組合 皮卡度敲擊二重奏 (2010-04-18)
八陣圖與旅客—評《夜奔》 (2010-04-11) (圖)
點評集:「香港攝影七人展」突破「商業-獨立」的二元窠臼? (2010-04-11) (圖)
活動推介:風車草劇團《小心!枕頭人》 (2010-04-11) (圖)
活動推介: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五位國際知名設計師研討會「開講」 (2010-04-11)
黃詠詩「灰」得盡興 (2010-04-04) (圖)
我為貓狂 (2010-04-0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