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杜亦有道:艋舺有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5-09]

阿 杜

 台片《艋舺》是四五十年代「台灣蠱惑仔」新一代結義成幫至砍殺求存之江湖故事影片,公映以來狂收數億台幣,票房直逼前年最賣座片《海角七號》。片中日治時台北南部市井平民雜居生活的「萬華區」中市少年「和尚」(阮經天飾),「蚊子」(趙又廷飾)等五少年在陋巷破廟中以「太子幫」為名歃血為盟結義組黨,其形式內容,和當年「眷村」國民黨殘軍弟子陳啟禮、吳敦、董桂森等在竹林結拜,組成六七十年代台灣赫赫聲威的「竹聯幫」如出一轍。

 時至今日,台灣經過多次「一清運動」狂掃黑勢力,當年雄佔台灣地下勢力之「竹聯」、「四海」、「西北幫」等已漸式微,但「竹聯」之威名仍在,電影《艋舺》之「太子幫」故事,彷彿就是這些「兄弟」之成長回憶錄。

 筆者七十年代加入嘉禾電影,當年嘉禾之台灣分公司仍有製作甚多電影,筆者常因公因私旅台,也認識了電影界中不少「兄弟幫」之有力人物,閒聊間也聽來不少這些幫派資料,所以今日看《艋舺》所拍萬華區社會背景,似曾相識,感慨甚深。

 當年在「龍山寺」旁華西街萬華區,沒聽過有「太子幫」,六十年代是「牛埔幫」之勢力範圍,而「竹聯」和「四海幫」亦已很「響」,另還有一幫在妓院公私寨林立的「寶斗里」內的戰將派「芳明館」,也是著名一幫,原來此幫之起源乃是一家閩南人裔的武館,由一個前福建少林寺來的老師傅坐鎮成幫,當地子弟拜入門下練武即成「芳明館」兄弟,個個打得不怕死,所以人數雖少但各路人馬都特給面子,阿杜認識一個「兄弟」綽號「不死鳥」(當然也是日本人遺下之綽號),而「艋舺」亦是那個地區之另一叫法,閩南話「小船」之稱,表明了那一片土地是百年前大量福建閩南人以小船揚帆渡過海峽到台灣移民生根之「地源」。

 閩南人百年來盤踞台灣已視之為原鄉,所以四五十年代國民黨大軍退守台灣,就一直遭這些「原鄉人」抵拒,初期他們也想把國民黨大軍趕回海上,蔣介石、陳誠等國民黨殘軍退無可退,有大量武器在手,為求生存就瘋狂殺戮,早年多宗抓殺台獨幫之流血事件由此而來,為求生存什麼都「冇面畀」的了,如此對立性之紛爭,一直延續到今天。

相關新聞
百家廊:石獅的「獅」味 (2010-05-09) (圖)
翠袖乾坤:「我的喬治亞」 (2010-05-09)
娛視觀:不報體育 唔益對手 (2010-05-09)
琴台客聚:金庸的「戲耍歷史」 (2010-05-09) (圖)
杜亦有道:艋舺有感 (2010-05-09)
隨想國:面 子 (2010-05-09)
醫情識趣:性格障礙症 (2010-05-09)
百家廊:機關企業升級成風 (2010-05-08) (圖)
翠袖乾坤:五一探碉樓 (2010-05-08)
海闊天空:天天幾十萬人的市集 (2010-05-08)
琴台客聚:通俗之辨 (2010-05-08) (圖)
生活語絲:溫總紀念孫大光 (2010-05-08)
隨想國:箭 (2010-05-08)
詩幻留形:本土意識的反省 (2010-05-08)
百家廊:從「溫州炒房團」看中國樓市 (2010-05-07) (圖)
翠袖乾坤:他也是八十後 (2010-05-07)
一網打盡:眼見不為真 (2010-05-07)
琴台客聚:橋上散步的人 (2010-05-07)
杜亦有道:特區影帝 (2010-05-07)
扶林晚風:鄂圖曼建築 (2010-05-0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