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狄嘉
上海世博開幕多天了,有關新聞仍然佔滿媒體篇幅,網絡上品評八卦更多。各個陳列館的特色自然是題材之一,最多人談論的,竟然是觀眾本身,入場的人實在太多,天天幾十萬人參與的一個「市集」,可以想像是什麼景況!
大家不期然把世博和○八年京奧相比,同樣是世界級盛事,為什麼京奧予人印象是秩序井然?難道,北京人果然就比較文明了?辦事的顯得有效率,群眾也較為斯文、不致像上海般爭先恐後?
兩大盛事其實是橙與蘋果,不能互相比較。京奧場館分散各處,觀眾入場後不能隨意走動,上海世博就像摩登「市集」,群眾自由選擇喜好的「攤檔」駐足瀏覽,人流難以控制。
眼紅中國崛起的人,故意突出世博人流的亂象,挖苦內地人落後、文化水平不高。我們不必護短,正好也趁這機會改善、優化、提升群眾個人素養。
內地從「大多數人一無所有」,發展至「很多人什麼都有」,只不過是改革開放後短短不到半世紀的事,個人和社會發展沒有經過長時間充分醞釀、培育,參差不齊是難免的。就算大家刻意迅速提高文明水平,也不是彈指可得,回顧現今多數文明地區,發展過程中都不是或多或少出現類似不均勻問題嗎?
美、加、澳、紐,甚至嚴格限制外來移民的國家,例如英、德,都曾在不同時期吸納本國缺乏的人材。教師缺乏就吸收教師;醫生、護士缺乏就吸收外來的,即時解決問題。近一兩年,海外華人專才紛紛回流,有創業大志的各國年輕人也趕着往中國跑,內地公民質素的提高是可以樂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