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馬英九上任兩周年,其首任任期已經過半。筆者之前曾有評論認為,雖然馬英九本人和其他一些關心兩岸關係的人們都希望他能連任,但任何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都不能將兩岸關係未來的計劃完全建基於馬英九能夠連任的假設之上,而必須假設他不能連任。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從兩岸關係最實際的層面和最深層的結構出發,思考在這一現實基礎之上,人們能夠或應該做些什麼。
這一思維邏輯也一如在思考兩岸關係發展方面,人們不能一味從兩岸力量從長遠看此消彼長的假設出發,因為其間會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而且即便那樣也不意味着兩岸在其間就可完全無為而治,而必須應建基於目前兩岸關係的結構來思考問題。
因此,無論是兩岸政治對話能否或如何進行,還是民共對話究竟是否需要設置前提,抑或——如筆者上周文章所述——明年亞太經合峰會是否應邀請馬英九參加並實現「胡馬會」,似乎都應在這一框架下進行思考並發展出既穩妥而又具有建設性的方案。
可思考紅藍綠三方對話
所謂既穩妥而又具有建設性的方案,即指無論其展現形式如何,最終萬變不離其宗,都必須服從於一個根本目的,即保證兩岸關係不可逆轉。當然,從兩岸紅藍綠三方的不同立場出發,對所謂不可逆轉一定有不同的解讀。對北京來說,不可逆轉意味着「向統一方向不可逆轉」;對以馬英九為代表的藍營人士來說,這可能意味着「一中各表,維持現狀」之路的不可逆轉;而對民進黨和綠營來說,這可能意味着「穩妥條件下的台灣主體意識」的不可逆轉。
但撇除這些深層分歧,就表層而言,兩岸關係必須維持一個和平、穩定並可理性溝通的氛圍。這應該成為紅藍綠三方應該達成的一個共識和底線,這一共識也應該成為三方對「兩岸關係不可逆轉」的理解的公分母。
紅藍綠三方達成這一共識和底線,有其十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過去若干年的經驗告訴人們,紅藍綠三方若一味從各自立場出發提出在兩岸關係方面的要求,那麼不但短期內於事無補,而且還可能使在各自立場大相逕庭的情況下,毒化兩岸關係氛圍。尤其是今天的兩岸關係,早已超越了北京和馬英九雙方可以溝通的範圍。由於綠營民意對馬英九的牽制,兩岸關係實際上已經成為由紅藍綠三方緊密參與的一個共同事務。紅藍綠三方,不管其立場如何大相逕庭,也不管其各自主觀上是否願意,實際上已經在不自覺間成為兩岸事務的命運共同體的成員,因為其間只要有一方突破平衡,兩岸關係立時就會不隨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向着惡化的方向逆轉。
未來的兩岸關係,相當程度上將是紅藍綠三方溝通和妥協的結果。因此,如果說過去一段時間的國共對話或國共和解為兩岸關係拓展了道路,那麼在馬英九上任已滿兩年,而其決策和行動能力又受到來自綠營民意相當程度的牽制的情況下,民共對話已經成為難以長久迴避的趨勢。與此同時,未來紅藍綠三方的溝通也已勢在難免,即便溝通的形式和層次還可因具體情況而多樣化。紅藍綠三方對話和溝通的過程能否實現,也將在相當程度上決定台灣內部藍綠對峙的局面能否化解或至少有所緩和。
兩岸關係的最大瓶頸在哪裡?
從這一邏輯出發,在馬英九未來兩年的任期內,為使兩岸關係不再逆轉,人們有必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展開思考:一、馬英九首任任期究竟還有多少實際可用的時間?二、在這段實際可用的時間內,兩岸關係有哪些重要的環節,可成為紅藍綠三方可以達成共識的契機或平台?
就上述第一個問題而言,馬英九上任兩年來,雖然兩岸關係大幅改善,但兩個結構性問題並未觸及:一、兩岸政治定位;二、台灣內部的藍綠對峙以及大陸與台灣綠營民意的隔閡。
日前,筆者在鳳凰衛視《震海聽風錄》節目中嘗試組織紅藍綠三方人士的首次電視對話。三方人士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謝郁、國民黨籍海基會前秘書長邱進益和民進黨前立法委員林濁水。與此同時,鳳凰衛視就「馬英九上任兩年,兩岸關係的最大瓶頸是什麼」在全球觀眾中展開民意調查,五個選項及其結果(截至筆者撰稿時)如下:兩岸政治定位仍未觸及(68.02%),綠營民意對馬英九構成牽制(2.39%),美台軍售依然繼續(2.15%),民進黨與大陸仍無法化解敵意(5.37%),兩岸主流民意仍存在誤解和差異(22.08%)。
未來一年為何關鍵?
從中可見,就全球觀眾樸素的研判而言,兩岸政治定位仍未觸及和兩岸主流民意仍存在誤解和差異,是兩岸關係迄今兩個最大的瓶頸。但坦率講,兩岸主流民意仍存在誤解和差異,是兩岸政治定位仍未觸及的主要原因。正如筆者之前曾評論,綠營民意其實是一個不甚嚴密的表達。對今天的台灣而言,主體意識是跨越藍綠界限,尤其是台灣年輕一代的主流意識,其對未來任何一位台灣領導人都會形成某種牽制作用。這個問題若不解決,那麼未來無論誰在台灣上台,兩岸關係都將處於巨大的不確定之中。
從這個意義上說,兩岸關係在未來一年內,必須有一些在民意溝通方面相對比較實質性的進展,其標誌就是大陸與以民進黨為代表的綠營民意展開溝通與對話。至於民共對話是否須設置前提,對話到底在哪個層面展開,如何通過媒體迅速傳播(尤其是傳播到綠營民眾群體),對北京而言,都須從戰略層面有所思考。
筆者之所以稱未來一年兩岸關係須有相對比較實質性的進展,主要是因為馬英九首任任期還剩兩年;而這兩年裡,從明年年中之後,台灣內部將開始大選氣氛,馬英九也將把主要精力投入選戰。因此,兩岸關係真正可用時間只有從現在開始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