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今天年輕人的視野廣闊得多。
李焯芬表示,年少時家境十分困難,母親依靠製衣工作維生。「艱苦的少年時代訓練日後不屈的拚搏精神。」陳萬雄也表示,自己的童年時代也不容易過。「我小時候在鄉間長大,每天吃不飽、穿不暖,但『千金難買少年窮』,當年的困苦經驗,便讓我日後能較從容地面對更多人生難關。」
李焯芬表示,他們那一代人普遍都在年輕時經歷過艱苦生活。「苦難是人類成長的必然部分,我有個故事可以說明:從前,美國中西部有一個農夫種植小麥,希望農作物能在一年後獲得豐收。他是個教徒,便祈求上帝讓他的小麥能在來年避過害蟲侵害和天災威脅,結果期間真的風調雨順。農夫秋收時,竟發現農作物沒有結出任何麥粒。他大失所望,便找上帝理論。上帝告訴他,農作物成長過程必須經歷風吹雨打,否則便不能正常成長。」李焯芬解釋,人和小麥一樣,沒有經歷風雨便難以發育健全。「少年人愈早建立克服困境的能力,日後便愈能發育得更堅強壯大。」
陳萬雄指,早年沒有飯吃的日子雖然已過去了,但吃苦頭的意志力變成他日後闖蕩出版界的推動力。「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話令我在少年時代便看透了人生。我發現,只要把抵抗逆境的態度變成一種生活習慣,久而久之,當再面對同等程度的困難,便不用再害怕。因此,我鼓勵年輕人,自小就要開始接受磨練。」
不作比較 只管努力
近年很多人說,五、六十年代出身的人抗逆能力較高,年輕人相差甚遠。在今時今日,貧富差距大的世代,生於窮苦家庭的新一代會否容易泄氣呢?陳萬雄表示,社會富有的人愈來愈多,並不像當年那樣大部分人口都是窮人。
「不同年代的人,面對的生活困難和壓力不同,並不可一概而論。我小時候就讀半貴族學校,當年同學個個愛聽歌劇,但我卻不懂欣賞。大家去旅行時,用的是百貨公司購買的優質大毛巾,我自己則用爛毛巾。」他表示,人生成長階段總會有機會接觸不同階層人士。不斷比較,確沒有太大意思,因為根本不會一天能讓你完全滿足。
「貧窮不會阻礙人進步,能捱苦才是正確的處世態度。最近有富商花18億購買一幢物業,普通市民又怎能和他們比呢?要比較,就只跟自己比較。」李焯芬表示,今天香港人的生活環境好了,學習機會多了,年輕人的抗逆能力反而比以往更高。「近年大學入讀率高,同學若希望出國當交換生,大部分人都能夠完成留學美夢。因為社會資源較豐富,學校會盡力配合學生,提供各類資助申請。可是,今天年輕大學生面對的挑戰,是我們當年沒有的。」
他表示,現在大學生找工困難、工作壓力大。「幸好年輕人擴闊視野的機會也相對大,只要做好自己本份,多探求知識,很多問題都有解決方法。有才華的人,總有人欣賞的。梁啟超也曾說過,困難是人生的最好大學。畢業,只是人生的起步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