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龍津橋遺跡
「幸好遺址上面當年只發展了低密度商住用途,樓層也只有三十多層。石橋也很幸運被全條掩埋,這樣才得以完整保留。」鄧先生解釋,遺址坐向非常獨特,是斜斜的坐落於海邊。委員呂烈丹表示,遺址出現後,啟德原有的發展方案便需要修改。
「整個區域也要重新計劃。按國際慣例,政府要在原址建立建築控制地帶。因為當遺址被屏風樓包圍,修復後也會很醜樣。」目前有關計劃的規劃以工程師為主,其實也需要有文化歷史思維的專家協助。遺址附近必須有空曠地方,把市區建築物區別出來。
有委員提出,希望日後可以讓市民在橋面上行走,讓大家經歷當年市民使用石橋的感覺。專家表示,可以利用科技把石橋原來的布局還原。「我們可以利用世博立體展館一類的技術,重現當年官員落船的環境,讓市民下船經石橋行到陸地。按今天的科技,要完成也很易,但精巧的實體設計也十分重要。」
也有委員擔心,若石橋由花崗岩建築,其本身有一定抗風化能力,有關工作便要請來石頭保育專家處理,但為了保障古蹟安全,還是建議在原址旁邊,按原有設計建造一條新橋,好讓遊人能在較近距離觀賞。也有委員建議在古蹟上建立密封空間,在石橋表面鋪上玻璃。但香港天潮濕,玻璃內很容易出現倒汗水,影響整體的觀賞效果。
保育方法多不勝數,委員會認為有關當局先確立定位和價值,才是最重要的。遺址的發展,可以不斷向四方八面延伸,甚至往鯉魚門的入口。專家表示,整個復修計劃必須先定立「主軸」,再考慮周邊的文化和本身建設如何互相配合。文化界最擔心,遺址會淪為商場項目,所以專家和公眾參與同樣重要。歷史建築是香港的一部分,必須要小心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