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學術與職業發展並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5-1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科學可改善人類生活。

 「大學的成功必須有天時和地利的配合。」陳繁昌指,90年代正值中國和亞洲經濟發展的時機,當中便湧現了很多高等院校發展的機會。「中國熱,確實吸引全球學者和商人。目前,內地也有很多世界級大學,它們的訓練模式和歐美不同,較有新鮮感。隨着兩地交流互補,定能豐富本港大學的實力和視野。」

 他表示,香港的大學生注重職業導向,很多人選科也是純粹為了找工作。「雖然,這阻礙了本港發展研究人才,但其實也可理解。香港是商業社會,社會要求大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學業,然後盡快投身勞工市場,為社會增值。大家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還有多少學生願意花時間投身學術研究行業?這很值得反思。」陳繁昌解釋,「香港的實用主義文化很強,很多人認為科研沒有用,但科技也很實用,並不是空談理論,能帶來巨大而長遠的回報。美國社會既有工商業,同時也有強勁的科研發展,兩者並沒有衝突。科技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絕不能輕視。」

 「科研,並不只是科學家的工作,每個市民也要參與。人類面對全球暖化,期待可持續發展能源的出現。社會的支持,便能鼓勵科學更加有效研究出解釋方法。科研和教學,是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一環。因為科技可帶來創新,而在經濟上亦可帶動很大發展。」他表示,新學制是歷史性的改革,對日後的高等教育發展有很大的開發空間。「現階段,很多課程內容和發展方向都未能肯定,這樣子卻能讓學校有更大自由去發展教育理念。而大學亦可做好準備,好好配合中學改革,讓學生的學習生命由中學順利過渡到大學。」他表示,不太在意前方還有多少對手、對手有多強,因為盲目追逐排名是沒有意思的。

 「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認識對手和自己的關係,以及香港人的能力和需要,然後再訂立長遠目標。」賀慕敦也對陳繁昌的「大學之道」表示贊同。「建立健康的教育制度很重要,教育是連貫的行為,由學前至大專也必須盡善盡美。我的父母是教師,我大學畢業後也成為了大學教授。但無論是大學或是小學,學生最重要就是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讓學校隨社會環境變化,不斷調整教育方法。」

相關新聞
牛津大學校長承傳心法 (2010-05-17) (圖)
一流大學 人才放首位 (2010-05-17) (圖)
教研並重 縱向傳承知識 (2010-05-17) (圖)
後起之秀 承接中國熱 (2010-05-17) (圖)
學術與職業發展並重 (2010-05-17) (圖)
牛津大學名人輩出 (2010-05-17) (圖)
上海.香港.雙城對話 (2010-05-10) (圖)
品牌動力 滬港同長 (2010-05-10) (圖)
兩城相遇 相爭相長 (2010-05-10) (圖)
小結: (2010-05-10)
英國嶄新教育理念《學生聲音》之實踐 (2010-05-10) (圖)
社區小史 認真探求 領悟世故人情 (2010-05-03) (圖)
社會窮困 讀書非必然事 (2010-05-03) (圖)
認識社區 大小學生結伴 (2010-05-03) (圖)
跨界合作 提煉社區政策 (2010-05-03) (圖)
校園往事 薪火相傳 (2010-05-03) (圖)
小結: (2010-05-03)
及早計劃美滿人生 (2010-04-26) (圖)
生於北京 未來內地市務精英 (2010-04-26) (圖)
木球隊長 向企業領導邁進 (2010-04-2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