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科學可改善人類生活。
「大學的成功必須有天時和地利的配合。」陳繁昌指,90年代正值中國和亞洲經濟發展的時機,當中便湧現了很多高等院校發展的機會。「中國熱,確實吸引全球學者和商人。目前,內地也有很多世界級大學,它們的訓練模式和歐美不同,較有新鮮感。隨着兩地交流互補,定能豐富本港大學的實力和視野。」
他表示,香港的大學生注重職業導向,很多人選科也是純粹為了找工作。「雖然,這阻礙了本港發展研究人才,但其實也可理解。香港是商業社會,社會要求大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學業,然後盡快投身勞工市場,為社會增值。大家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還有多少學生願意花時間投身學術研究行業?這很值得反思。」陳繁昌解釋,「香港的實用主義文化很強,很多人認為科研沒有用,但科技也很實用,並不是空談理論,能帶來巨大而長遠的回報。美國社會既有工商業,同時也有強勁的科研發展,兩者並沒有衝突。科技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絕不能輕視。」
「科研,並不只是科學家的工作,每個市民也要參與。人類面對全球暖化,期待可持續發展能源的出現。社會的支持,便能鼓勵科學更加有效研究出解釋方法。科研和教學,是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一環。因為科技可帶來創新,而在經濟上亦可帶動很大發展。」他表示,新學制是歷史性的改革,對日後的高等教育發展有很大的開發空間。「現階段,很多課程內容和發展方向都未能肯定,這樣子卻能讓學校有更大自由去發展教育理念。而大學亦可做好準備,好好配合中學改革,讓學生的學習生命由中學順利過渡到大學。」他表示,不太在意前方還有多少對手、對手有多強,因為盲目追逐排名是沒有意思的。
「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認識對手和自己的關係,以及香港人的能力和需要,然後再訂立長遠目標。」賀慕敦也對陳繁昌的「大學之道」表示贊同。「建立健康的教育制度很重要,教育是連貫的行為,由學前至大專也必須盡善盡美。我的父母是教師,我大學畢業後也成為了大學教授。但無論是大學或是小學,學生最重要就是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讓學校隨社會環境變化,不斷調整教育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