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智思
古物諮詢委員會目前正在處理合共一千四百多幢歷史建築物評估工作。經政府有關部門調查和分析研究後,便會給予評級及確認。「要評定一幢歷史建築物的級數,委員會除了要研究有關專家報告外,還要按歷史價值、建築價值、社會價值、組群價值、罕有性及接近原貌程度等六大原則來考慮。」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解釋,委員會評級時會仔細周全地考慮。
委員會評級時,除了實體建築外,亦細心考慮其歷史文化內容以及與周邊環境的關係。新界上水古洞的楊園,建築本身富有西洋特色,原來曾由本港前任洋人法官擁有,他在假期會到楊園度假騎馬。這建築物能述說當年新界和市區的關係,又有本港重要人物的故事,所以被評為最高的三級。
新界上水金錢村的土地神壇則被評為第二級。「該建築約有二百年歷史,當年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名高中科舉考生,考試前曾經拜祭過那裡的『土地』。他高中後,便回鄉建築了這個土地神壇。」古物古蹟辦事處表示,神壇多年來進行過不同程度的修復,居民對它感情很深。「早年附近興建高速公路也要移位避開它。從歷史角度來看,為『土地』建設具規模的神壇十分少有。」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執行秘書(古物古蹟)吳志華指,近年國際開始流行保育廠房一類的社區工業遺址。「工業能反映社會發展,內地近年亦流行把這類遺址,改造成創意工業發展平台,上海近年也有不少類似例子。」位於香港坪洲的牛皮廠便獲委員會評予第三級,古物古蹟辦事處解釋,牛皮廠目前雖然只餘下破舊的房子,但歷史建築意義不只在於實體建築本身。
「當年牛皮、火柴及建築用的泥灰是坪洲三大出口產業。最近當地居民主動向政府解釋其歷史,更自費印刷小冊子,向旅客介紹觀賞路線。」古諮會委員羅淑君指,雖然建築物有其代表性,但政府也要重新建構完整故事,市民才能透過遺址閱讀當時的社會經濟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