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大學學術研究十分重要。
本港和很多亞洲地區,大部分大學都標榜自己是「研究型」或「教學型」。但賀慕敦解釋,這種分類對大學長遠發展並無幫助。「大學的建立與存在,就是為了解決全球人類問題。我們一直主張高等教育機構要教研合一,但很多地方的大學都刻意把兩者分開。有些大學本身條件不錯,但卻走得不遠,是因為缺乏動力。院校生態和教育質素,最終會弄至不完整。」
當老師只專注教學,經過一段時間便會失去追求知識的動力,更會影響教育質素。「若老師經常有新鮮好東西與學生分享,便可不斷刺激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老師也能從自己的研究工作中,不斷提取新元素放入課程中。這就是由上至下的知識傳送過程。」他表示,眼見很多歐洲大學的研究能力很高,只是未能和教學配合,覺得有點可惜。
「當然,老師也不能處理所有東西。牛津特色便是擁有強勁的導師團隊,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導修課。」他表示,牛津着重導修課,學生每科需每星期花兩小時,接受導師「一對一」指導。「學生每次都要準備大量論文和書目,因為班房沒有其它同學,導師會不斷追問學生的學習進度,並沒有其他組員可分擔壓力和分散導師注意力。很多人害怕這種制度,但世界級學者就是由此生成。」校長指,牛津研究質素高,就是因為學生在本科生時代,已開始經歷嚴格教導和貼心的指導。「我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挑戰老師,批評和質疑老師的觀點!因為,高等教育不是中學,學生必須有獨立思考、分析和批判能力。我們的本科生入學時只有廿多歲,但已有能力與老師爭辯,挑戰老師觀點並提出尖銳問題。」他表示,這除了能增加學生的信心,對他們畢業後工作也十分有利。而老師方面,也迫使他們小心備課和追求卓越,不斷思考和準備提出新論點。
財政營運也要全球第一
「我分享了很多牛津成功的因素,但大家不要忽略財政營運的重要性。因為世界一流大學,也要有全球第一的財政營運方略。」賀慕敦表示,二戰後各國政府財政緊張,很多金錢都投放在社會重建和經濟發展。「局勢和政治的變化,都威脅着大學的財政狀況。如果沒有充足的財政支持,我們亦有志難成。」他強調,在大學財政穩定時物色合作伙伴是十分重要的。
「牛津歷史悠久,多年來培育了不少政經界名人。若大學要可持續發展,必須有穩定的資助。我們一直小心經營,在人才上建立良好團隊,學術上把學生的基礎打好,財政上有穩定的基金和校友支持。再抱着積極樂觀的願景,未來必定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