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潤華
近來素有「活力之都」美稱的香港被某些西方傳媒賦以新的稱號——「遊行之都」。自由、開放社會,市民固然有表達自己訴求的權利和方式,但呼籲民眾不宜以過激的行為來表達、宣泄,過激行為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及和諧,也無濟於矛盾的解決。
無可否認,隨着社會上貧富差距的擴大,階層兩極分化日漸嚴重,民間產生一些不滿和怨氣亦不足為奇。雖然現時本港部分人仍然貧窮,居住環境較差,但跟其他經濟落後國家相比,香港社會還是相對繁榮、昌盛,對非洲的饑民、中國內地貧困地區的農民來說,香港已是人間天堂,起碼市民不會無食果腹、無瓦遮頭,境遇已算不錯,大家應該身在福中要知福。
香港是塊福地。從自然環境來講,既不會天寒地凍又不會炎熱如火,氣候溫和,適宜安居樂業。這個城市處於相對穩定的地殼板塊上,受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威脅較少,得天獨厚;加上維多利亞天然良港的優越條件,百多年前已開始航海貿易,致使經濟蓬勃發展,香港漸由昔日的小漁村變身成為今日之國際大都會。生於斯,長於斯,不是一種福分嗎?
從社會制度來看,香港有一套完整的法治機制,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特區政府已設立了安全網,對於喪失工作能力、經濟上無法自足的人士,酌情發放綜合援助金以應付日常之需;亦提供廉租公屋、居屋予市民申請居住;香港健全的法制是社會建設的穩固基石;公共福利制度惠及市民,對兒童提供12年免費教育;65歲以上長者享有生果金津貼,公共醫療服務設施堪稱一流……大家要知足、惜福。
香港推行「一國兩制」,以基本法為基礎,有法律保障,市民享有言論自由,包括對政府官員的批評及監督。同時營商環境優越,在外國投資者心目中香港是投資最自由的地方,不少曾經移民外國的港人,後悔以前移資或把公司遷冊海外,遭受不必要損失;如今更有不少在外國大學深造的學生、學者、專家,學成後回歸香港或是內地就業、創業,由此亦可證香港是片樂土、福地,這個福地在地圖上也難得找到幾個,因此應知福、惜福。
煩惱主要源自人心的不滿足。和別人攀比,心中或會產生不忿,苦惱隨之而來。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打開心窗,看看周圍,其實幸福就在我們身邊。不是嗎?能夠生於太平盛世,已是一種福分,經歷過戰亂的人們,深知和平之可貴;雖無「腰纏萬貫」,但「門前無債主,家中無病人」,平安即是福;身體無病無痛亦是福。患過疾病者,方知健康之寶貴;失過學的人,更懂有書讀之幸運;經歷貧窮生活,才明白金錢的重要;遭遇大旱、制水,更體會食水之珍貴;失去朋友的人,最理解友情之可貴……懂得珍惜時下所有,生活定可更加和樂、幸福。
只要心存感恩,不怨天、不尤人,少一點計較與責難,相信幸福的大門隨時隨地為大家敞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