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旋
正所謂「一個銅板兩邊看」,角度不同,觀點不一,所得判斷看法必有異,更何況牽涉利益在內,必然作出各樣的決定了。
時光荏苒,轉眼間又到十月,行政長官公布施政報告的日子了。雖然,根據基本法,曾蔭權長官正在草擬的是任內最後第二個施政報告。然而,負責任的他,為了做好呢份工,以民為本的曾蔭權不惜放下身段在盛夏酷暑下,走入群眾,會見不同年齡、不同界別人士,當然不忘會見政界,特別是全力真心支持他依法施政的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無論商界抑或政界人士,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社會,調校思維,甚至用到逆向思維並無不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始終走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並非如社會主義的福利社會制度。然而,無可否認,當前的香港,貧富懸殊愈來愈大,民怨沸騰,或多或少已感覺到有一股仇商仇富的情緒不斷冒起。中央政府其實早已察覺,曾多次提醒港府以及港人要注意解決深層次矛盾、構造和諧社會。細味矛盾,箇中因由不排除近年香港房地產樓市和股市飆升,致令某些新投入社會工作的新生代無能力置業,甚至要捱貴租,生活質素追不上別人,而生怨氣遷移到政府身上。無疑極易造成社會分化不穩定。
月前,政改方案民主進程邁開了一步,政府或者可以轉身在施政報告中,著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以滿足社會各方訴求,消怨氣減不滿。其實,眼前存在矛盾多多,包括來自因教育改革而需殺校,「教師似乎不再是鐵飯碗」;社會福利,有關長者生果金綜援金的修訂,醫療改革、社會保障問題等,還有正在爭拗得如火如荼的最低工資,是三十二元抑或二十元呢?顯然二十元是脫離實際,但是三十二元同樣不是實事求是。老闆吃不消了,關了門伙記又哪有工做呢?其實,牽一髮動全身,不少僱員入息多了超了標,可能影響該家庭各樣申請標準,尤其是申請公屋的話,反是受害了。
「衣、食、住、行」在香港基本上解決了,不成問題。只不過,若要求提升水平的話,「住」是最緊張的。其實,香港有超過二百萬人以上住在公屋或居屋,每年私人樓市提供的單位近年因勾地控制而少於需求,利息低吸引投資者入市,再加上外來投資移民需求,顯然香港樓價因求大於供而暴升,但活躍的是第一手市場尤其是豪宅市場。其實二手市場及細價單位並非炒家焦點。香港是非常敏感的國際自由市場,我們的政府應該是小政府,任何干預市場的政策推出一定以市場主導而非行政手段。鼓勵市民買樓特別是用公帑資助市民入市,要審慎勿好心做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