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羊璧
說到滿族入關的統治,在兩族矛盾的衝突上,最明顯的是薙髮事件。
不過,有一點可能不太為人們注意到,原來首先薙髮的,竟然是吳三桂的軍隊,而第一個剃髮的就是吳三桂。在當時,是與緊急的軍事行動有關。
這件事,在《甲申傳信錄》中記得詳細。
《甲申傳信錄》,作者錢弢農。明末人。他一向研究經史,頗多著作。晚年入京時,正遇上李自成攻破北京,因此把見聞寫成《甲申傳信錄》。一開始,就說:「甲申三月,李闖蹂躪晉地,取宣大,將薄都。都城九門晝閉。」情勢是很緊張的。李闖,就是李自成。
當時,吳三桂鎮守寧遠。
三月,李自成威脅京師的時候,明朝廷調吳三桂入京對付。但,「三桂方奉詔,未及行,而闖已陷都城矣」。這時候,吳三桂已帶兵入關,但是只有五千兵。經過招募,也只有七千人。擔心兵太少,無法取勝,就有意與滿洲借兵。四月十九日,李自成十多萬精兵攻山海關,吳三桂對付不了,派人連夜向清兵告急。二十三日,滿兵到了外城。這時吳三桂要用砲轟開圍兵缺口,才能帶數騎衝到滿兵的營中,見到了九王。九王就是攝政王。吳三桂與滿兵的接觸,多由部將胡守亮做翻譯,他通滿語。
這時九王提出了一個問題:李自成的兵很多,而你們關內兵與李自成的兵看來一個樣,怎麼分別呢?
這是個實際問題。怎麼辦呢?
九王提出了一個辦法:漢兵也薙髮,與滿兵一致,一下子就能夠區別出來。
吳三桂雖然有點為難,但這時也沒有其他方式,想:「薙髮亦決勝之道也」,答應了。「於是與九王共歃血,三桂即髡其首,以從」。
這樣,吳三桂成了第一個薙髮的人。他回去,「急呼城中人盡薙髮,……或不及薙髮,即以白布斜束項背」作分別。清兵入關以後,下令「薙髮者即非賊。於是官民人等悉薙髮無遺者。」(《甲申傳信錄》卷八)。
約定後,吳三桂於是先出兵,與李自成軍劇戰。正在相持的時候,清兵「以騎兵兩翼出」,李自成出乎意外,大潰。這樣,清兵就輕易地入了關。李自成、張獻忠等終於失敗。
清朝雖然是取代明朝,但清兵入關時,明朝已經是個空殼子了。清兵打仗的主要對手是李自成、張獻忠。那是滿、明都稱之為「賊」的。
「賊」字是貶詞,造反的人,常被稱為反賊。當時李自成、張獻忠雖然聲勢浩大,但是仍被稱為賊。這與他們仍未定出遠大目標有關,依然是到處搶掠的作風。《甲申傳信錄》有一段記載,頗具體,不像是虛傳:「賊眾累犯淫劫。……賊初入民舍,曰:假一炊。少焉曰:借床一宿;繼而曰:借汝女妻作伴。……不從則死。安福胡同一夜婦女死者三百七十餘人。」李自成是有嚴格軍紀的,但是沒有法子執行。
於是,吳三桂等明朝軍官,固然對李自成、張獻忠呼之為賊,清軍同樣呼之為賊,似乎也是順理成章。清軍入關以後,對付的不是明軍,而是來討賊。清軍與吳三桂軍要求與「賊」有不同的地方,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薙頭了。
清軍入關,就老實不客氣,佔領全國,做起皇帝來了。當時明朝實在太腐敗,投降滿清的官吏不少,當然也有些地方是認真抵抗的。
清朝以薙髮留辮開始,是先由軍隊薙髮。奇巧的是,民國革命時,卻又有個張勛不肯剪辮子,他的隊伍被叫做辮子兵,又是以軍隊的留辮終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