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貴
《孝經.諫諍章》認為,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所以說,臣不可不諍於君。接受並踐行這個歷史經驗的君臣,在歷史上都曾有過,但情況各有不同,時人和後世的評價也各有不同。
據《左傳》記載,齊國大夫慶克男扮女裝,乘坐女人的車子,準備混進宮裡與齊靈公的母親私通,被鮑牽發現後報告了國武子。結果,慶克不過是挨了一頓訓斥,鮑牽卻因此遭到慶克的陷害,被剁去了雙腳。
像鮑牽這樣忠言進諫的行為,於國於家,於君於民,都是一件好事,理當受到尊崇和讚揚。孔子卻不以為然,他認為鮑牽不夠聰明,不知道轉個方向保護自己,是個做了蠢事的笨蛋。
陳靈公荒淫無度,與寵臣孔寧、儀行父一起,泡上了艷名遠播的寡婦夏姬,竟然在朝堂上彼此展示夏姬送的褻衣,公開交換心得,相互調侃取樂。大夫洩治實在看不下去了,憤然上前勸諫,不料卻導致殺身之禍。子貢認為洩治的行為與比干相同,就問孔子是否合乎仁。孔子的答覆是否定的,他認為,比干是朝廷高官,又是紂王的叔父,為社稷計以死明君,其本性是仁。洩治不過是個下大夫,與陳靈公非親非故,以己之能對付昏君是自不量力,白丟了一條命。
按照常人的眼光,洩治和鮑牽絕對是響噹噹的諍臣,為何沒有得到孔子的好評和讚賞呢?這與儒家提倡「明哲保身」有關。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的這一理念,與我們今天的用意不同,意思是明智的人愛惜自己的生命,不作無謂的犧牲。孔子認為,天下的局勢有亂有治,君主的德行有明有昏,臣子的地位有高有低,勸諫的力度有大有小,人臣諍言於君,應當審時度勢地裁奪可行與否,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量力而行,並盡可能採取委婉的方式,不加權衡地白白送死於事無補。在勸諫這件事上,孔子並非反對必要的拚爭,而是基於臣子的職業安全考慮,不主張傻愣愣地冒死直諫。
劉向在《說苑》中進一步分析說,就臣子而言,君主有過失不進諫,就會危及君主;君主不納諫,就會危及自身;危及自身仍不被採納,進諫就毫無意義了。因此他認為,曹羈三諫不從則去,更符合禮的要求。臣子在盡到自己道義的基礎上走人,是明哲保身的最好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