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龍聲飛揚:李嘉誠用互聯網推廣慈善意義重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9-18]     我要評論

龍子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主席

 「香港仁愛香港」公益行動將互聯網與公益慈善事業結合起來,利用互聯網領域的技術、傳播優勢,讓公益和民眾互動起來,讓廣大網民成為公益主角,努力做出一個「人人可公益,民眾齊參與」的公益模式,以凝集網民的愛心力量,為公益組織、被捐助者提供了高效、便捷參與公益的平台。這在一定程度上開創香港互聯網公益新模式,引領香港公益慈善事業進入新時代。

 李嘉誠基金會宣佈撥款3億元的「香港仁愛香港」公益行動,頭炮推出名為「Love Ideas Love HK集思公益計劃」,收集具創意的愛心專案,由全港市民網上投票,獲最多選票的,將可獲得2.5萬至30萬港元不等的資助額。基金會發言人表示,若反應熱烈,不排除日後再舉行多輪資助。

為香港慈善事業開創模式

 基金會發言人指,李嘉誠是看過美國百事設有一個refresheverything.com的網站,觸發他利用互聯網來做善事:「始終這個新世代,年輕人都用電腦,所以李嘉誠都想有新嘗試,利用互聯網推動更多人做善事。」的確,互聯網是一個推廣慈善的上好途徑,通過現代資訊技術在慈善與社會服務領域的運用,以更智慧的方法,提高慈善的透明度、參與度、靈活性和運行效率,實現社會創新與和諧。「香港仁愛香港」行動滲透「智慧慈善」理念,巧用互聯網技術,為香港慈善事業開闢了一條透明、便捷的快速通路。

 互聯網技術的運用正在引領全球慈善事業的變革,這種變革不僅體現在慈善機構的工作速度與效率上,同時也以最人性化的方式拉近了捐贈者、慈善組織和受益人的距離,以全新的手段實現了慈善各方的良性互動,並最終為實現更及時互助的資訊交流,更便捷地公開透明,更廣泛地參與,更高效的傳播和更低的運作成本提供了技術條件。

 「香港仁愛香港」公益行動將互聯網與公益慈善事業結合起來,利用互聯網領域的技術、傳播優勢,讓公益和民眾互動起來,讓廣大網民成為公益主角,努力做出一個「人人可公益,民眾齊參與」的公益模式,以凝集網民的愛心力量,為公益組織、志願者(線民)、被捐助者提供了高效、便捷參與公益的平台。這在一定程度上開創香港互聯網公益新模式,引領香港公益慈善事業進入新時代。

向青少年傳遞慈善關愛文化

 李嘉誠用互聯網推廣慈善意義重大,特別是對「互聯網一代」的健康成長,可謂是功德無量。在現代互聯網社會中,網絡已成為「80、90後」青少年接觸社會的主要方式。儘管網絡富有娛樂性,甚至含有教育性,但其中包含不健康的內容,也成為籠罩在網絡空間的陰影。網絡這把「雙刃劍」影響青少年的成長,「互聯網一代」如何健康度過成長期,是網絡時代需要正視和回答的重要課題。「香港仁愛香港」計劃申請者可分為學生、非學生個人申請者,這十分有利於青少年申請者通過網絡成為公益主角,受到慈善關愛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對於近期社會瀰漫仇富情緒,李嘉誠基金會強調今次的慈善活動與紓緩仇富情緒無關,而是希望宣揚關愛文化,並利用互聯網將關愛訊息傳達到青少年層面。「香港仁愛香港」公益行動最值得稱道之處,是以創意進一步提升潛藏在每人心中的愛心基因力量,齊來創造一個處處有關懷,人人樂助的社會。李嘉誠一直深信四個字:仁能善斷,「只有仁愛者,才有寬懷的心,願意幫人」。今次基金會審批引入一人一票選舉,是希望香港人都「仁能善斷」—用仁心來判斷,選出有意義項目惠澤社群。

 2006年9月5日,當李嘉誠獲得「福布斯終身成就獎」時說:「對我來說『終身』一詞給人的感覺是巨大沉重的,令人不得不反思自己走過的道路。」斯蒂夫.福布斯稱李嘉誠不僅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企業家」,而且「在任何時代,都是最偉大的企業家」;「環顧亞洲,甚至全球,只有少數企業家能夠從艱困的童年,克服種種挑戰而成功建立一個業務多元化及遍佈全球五十四個國家的龐大商業王國,涉及的產業從地產、通訊、能源、基建、電力、港口到零售。」

舉世推崇的華人典範

 對於李嘉誠而言,做亞洲最偉大的慈善家可能比做亞洲最富有的人,更能代表他對自我的期許。他在商業世界的崛起,是亞洲經濟奇蹟的縮影,通過李嘉誠基金會,他要向世人表明,財富的力量應該用來推動社會進步。李嘉誠在獲得「福布斯終身成就獎」的演講中解釋說:「在華人傳統觀念中,傳宗接代是一種責任,我呼籲亞洲有能力的人士,儘管我們的政府對支持和鼓勵捐獻文化並未成熟,只要在我們心中,能視幫助建立社會的責任有如延續同樣重要,選擇捐助資產如同分配給兒女一樣,那我們今天一念之悟,將會為明天帶來很多新的希望。」

 李嘉誠曾經說,「中國傳統的視慈濟心為個人德行,這不足以平衡物欲世界中對貧病的冷漠」,「我們要有新思維去改變我們民族的命運。這是我想去鼓吹、去做的」。李嘉誠用互聯網推廣公益慈善理念和文化,推廣人人可慈善,人人可公益的理念,絕對是與時俱進的新思維。

 慈善業要從個人道德的完善,轉變成促進社會進步的社會。李嘉誠不僅被國際社會視為華人商業文明的代表,而且他對香港、內地及全球公益事業的貢獻,亦使他成為舉世推崇的華人典範。李嘉誠身體力行所展現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價值觀,不僅為香港和內地的捐贈文化樹立了卓越榜樣,而且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弘揚和融入世界,都有深遠的意義。

 李嘉誠血液裡流淌著的不同因素—佛家的慈悲心、儒家的兼濟天下的熱忱、對西方管理模式的理解,這些不同的力量共同注入到了李嘉誠基金會。李嘉誠知道如何將每一筆錢、每一個行動發揮到最大的價值。「香港仁愛香港」公益行動,將是香港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相關新聞
指點江山:傳承抗戰精神 捍衛領土完整 (2010-09-18) (圖)
龍聲飛揚:李嘉誠用互聯網推廣慈善意義重大 (2010-09-18)
世紀風雲:中日應展開「互信機制」溝通 (2010-09-18)
毋忘「九一八」 警惕歷史重演 (2010-09-18)
改善城市規劃減少碳排放 (2010-09-18)
來論:李嘉誠帶頭「仁愛香港」 符合港人願望 (2010-09-17)
廿四味:民主黨勾連「台獨悍將」不智 (2010-09-17)
把脈香港:加強愛國教育 改變世道人心 (2010-09-17)
志強時評:正確解讀「胡李會」 港深合作是焦點 (2010-09-17)
李嘉誠值得獲高規格接見 (2010-09-17)
解惑篇:房屋政策應引入「平糴論」思維 (2010-09-17)
西方走廊:奧巴馬心虛「臨時抱佛腳」 (2010-09-17)
社民連狙擊女童軍旨在轉移視線 (2010-09-17)
明辨是非:輪候三年上公屋的神話 (2010-09-17)
逼人民幣升值 美國轉嫁困境 (2010-09-16)
揚清激濁:兩岸ECFA生效 實現經貿互動 (2010-09-16)
停車熄匙與環保效益 (2010-09-16)
指點江山:不必被反對派喉舌牽著鼻子走 (2010-09-15)
廿四味:公民黨不保釣 賣國奴露嘴臉 (2010-09-15)
把脈香港:法庭判決何以屢與民意相違 (2010-09-1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