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特區政府已提出香港申辦2023年亞運會諮詢文件,日前更延長了公眾諮詢期。特區政府估算,香港主辦2023年亞運會和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的總直接成本約為137億至145億港元,包括32億至40億港元運作開支和105億港元資本開支。有關開支將在未來10至13年分期攤付。估計通過門票、商品銷售及贊助等方式可收回約7億至8.6億港元。
香港社會對特區政府這一項舉措的反應有待公眾諮詢期結束後,總結全部意見來評估。然而,諮詢一開始,反對聲音不小。
提升香港地位 加強社會凝聚力
我贊同香港申辦2023年亞運會。中國的北京已經成功舉辦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中國的上海正在精彩地舉行2010年世博會。中國的廣州即將揭開2010年亞運會戰幕。中國的香港,這個中國與世界聯繫最深和久、享有全球盛譽的特別行政區,爭取在距今13年之後主辦一屆亞洲運動會,怎麼說也不為過。
香港申辦2023年亞運會,不僅就其已經奠定的國際地位而言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對於凝聚和提高七百萬香港居民對於自己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這片土地的責任感和自信心,發展當前和今後香港體育運動,並推動香港當前和今後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有不能以金錢來充分估量的重要意義。
誠然,對於香港社會已經發表的不贊同特區政府申辦2023年亞運會的意見,不能夠忽視。
表面看,反對者的主要理由是,一百多億港元的納稅人的金錢應當用來解決香港的當務之急上。譬如,有人建議特區政府用這筆錢來收購香港西區隧道和東區隧道;有人建議特區政府用這筆錢來扶貧……總之,用這筆錢來辦一屆13年之後的亞運會,在不少人眼裡不值。
其實,無論解決香港與九龍之間海底隧道或者收費過高或者過分擁堵,還是預防或者減輕香港的「跨代貧窮」,都不只是動用多少個億港元金錢就能夠解決的問題。把一系列固然需要花錢卻具有不同性質的問題簡單化地歸結為政府財政支出問題,不僅無助於有關問題的逐一解決,反而會使問題的討論和矯治失去焦點。
當然,不能不指出,香港社會普遍偏重於香港當前的問題,既折射香港經濟和民生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已經累積到何等嚴重的地步,也反映特區政府應對這些深層次結構性問題的工作已經引起香港居民不滿。如果香港居民普遍地滿意或大致滿意現狀,那麼,特區政府申辦2023年亞運會的主張就會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因為對現狀太過失望,所以,對籌劃未來便缺乏興趣。這是特區政府必須引以為教訓的。
所以,在餘下的公眾諮詢期,特區政府有關部門不能夠就申辦2023年亞運會金錢多少來與持反對立場的政治團體「討價還價」,也不能夠提出某些容易被人質疑為「空頭支票」的許諾來試圖爭取民意支持,而是必須把功夫花在——為解決香港經濟民生結構性問題,制定和實施短期能夠很快生效的政策措施,並且制定和實施中長期假以時日將會收效的政策措施上。
從大局考慮 支持政府「申亞」
如果特區政府不能夠或沒有把香港社會焦點引導到切切實實應對香港經濟民生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上來,那麼,即使特區政府決定申辦2023年亞運會,不僅有關撥款將會在香港立法會內外引發又一場類似於廣深港城際高速鐵路香港段工程撥款(簡稱「高鐵撥款」)的激烈鬥爭,而且,有關申辦2023年亞運會的良好動機和打算都很可能大打折扣甚至事與願違。
北京舉辦奧運會,帶動了北京市經濟和社會長達7年的持續快速發展;國際社會公認,北京在2001年至2008年約8年間,面貌大變樣。
上海舉辦世博會,帶動了上海市經濟和社會長達9年的持續快速發展;國際社會公認,上海在2001年至2010年約10年間,面貌大變樣。
廣州舉辦亞運會也給廣州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推動和刺激。
希望香港社會各界,尤其持反對立場的政治團體,能夠從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考慮,支持特區政府申辦2023年亞運會。不能因為香港當前存在著種種根深蒂固的問題而忽略香港經濟和社會的未來發展。如果說香港當前面對各種相互交織、錯綜複雜的結構性問題在頗大程度上是由於過去10多年在處理香港的短期發展與中長期發展上脫了節,那麼,今天亟需把香港的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相銜接,就讓我們同時認真解決面臨的問題並為10多年後的未來綢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