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國慶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上提出,要深刻認識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胡錦濤在講話中提出要著眼於「三個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胡錦濤同時還提出「四個注重」,即注重從源頭上減少矛盾、注重維護群眾權益、注重做好群眾工作、注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深刻認識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這是中共領導人近年首次用較大篇幅論述人民內部矛盾,尤其這一講話在中國國慶前發表,引起輿論的密切關注。有評論認為,這顯示中共領導層不但開始正視一系列社會穩定問題的嚴重性,而且也客觀、寬容地給問題定性,將之定性為人民內部矛盾,同時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強調「注重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維護群眾權益」。
毋庸諱言,近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及其出現的某些偏差,中國社會穩定的壓力開始不斷增加,甚至某種程度上升到政治穩定的高度。這些社會穩定壓力的形式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大都以公民的權利訴求為基本特徵。其背後的深層邏輯是一樣的,即都折射了中國高速發展過程中,經濟和社會的某些環節出了偏差,以至於使基層一些民眾的利益受到損害。客觀地看,這些事件極大地衝擊了社會穩定,若任其發展,也必將衝擊政治問題。
問題是:到底該定性這些事件及其背景?它們到底是敵我矛盾,還是人民內部矛盾?它們究竟是來源於敵對勢力的陰謀,還是來源於中國本身發展的某些環節出了問題,以至於給敵對勢力以可乘之機?準確地定性這些問題,也涉及到如何確定維穩的方法和策略,涉及到究竟是標本兼治,還是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胡錦濤國慶前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上的講話,將中國社會出現的一些問題定性為人民內部矛盾,並強調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維護群眾權益,無疑是看到了問題的癥結,並提出了正確的方法論。
準確定性社會穩定事件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有三個根本問題值得深刻探討:一、過去三十多年最成功的因素是什麼?最大的失誤又是什麼?二、若將改革比喻成從此岸過渡到彼岸,那麼改革的彼岸到底是什麼?三、改革之舟目前正處於前進道路上的哪一段,前面還有哪些路程?
上面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涉及到中國改革更為深層的邏輯,需要另文闡述,下文僅就第一個問題嘗試做一些分析。若把三十年改革開放與同屬過去150年中國現代化努力的洋務運動相比,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功就是調動了中國民眾創造財富的原始動力,其表現就是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而這與洋務運動的官辦經濟模式形成截然反差。而近二十年市場經濟的發展,則更是極大地發掘和提升了個人權利和法治基礎,因為市場經濟本身就包含著個人權利、規則、監管與法治。在過去十幾年市場經濟的發展中,恰恰是規則、監管與法治的運作,出現了一些不完全到位的情況,其集中表現形式就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徹底,從而導致政府在市場經濟過程中的角色混淆,並由此導致政治與經濟的交織,亦即通常所說的官商結合或腐敗。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社會結構不是呈現橄欖形,而是貧富兩頭分別巨大,而中間階層則嚴重受擠。更重要的是,由於政經交織,富人階層成為「仇富心理」的對象,而社會底層的人們則也心有不甘。當社會底層的人們沒有分享到發展紅利,甚至感到被嚴重忽視時,無論是維權還是私憤的發洩,就都會以公權力機構為針對對象。若公權力對此再把握或定位不準確,那麼一個經濟模式的問題,很快就會被上升到影響社會穩定,並進而被上升到影響政治穩定的敵我矛盾高度。
從這個意義上說,胡錦濤日前提出深刻認識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是在中國經濟和社會模式發展的關鍵路口的一個指向性的戰略動作。
轉變政府職能 回應人民訴求
因此,維穩的關鍵是消除導致社會不穩定的經濟模式中的源頭因素,具體說來就是如何使全體中國人民分享發展的紅利。
在這方面,糾正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偏差,下決心徹底轉變政府職能,同時全心全意回應底層人民的基本權利訴求,是兩個不容忽視的關鍵。今天的中國,絕大多數矛盾都是人民對被忽略的權利的訴求,而不是針對執政黨及其制度的行動。但若公權力把握不當,則這種矛盾就有可能激化,甚至可能被敵對勢力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