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專家解讀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今次貨幣戰爭 中歐利益一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0-08]     我要評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洪嘯 北京報道)因美聯儲奉行「弱美元」政策而引發的貨幣戰爭一觸即發,歐盟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的態度十分關鍵。業內專家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普遍認為,包括歐盟、中國在內都是「弱美元」政策的受害者,溫家寶總理在第六屆中歐工商峰會上對人民幣匯率的表態,是希望歐盟能同中國在這場由美國策動的貨幣戰爭中一起維護自身利益,進而建立新的國際貨幣秩序。美國以「美元貶值」來刺激出口的政策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終不僅會損壞美元的貨幣霸主地位,也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機遇。

中歐聯手將鉗制美國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研究員張茉楠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匯率問題其實體現了各國的經濟策略,中國在歐洲年初債務危機時堅定支持,幫助歐洲經濟走出困境,中國赴歐的採購團有力拉動了歐洲製造業的復甦,而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歐關係可謂一損俱損。歐洲若加入逼迫人民幣升值的行動,無疑將會損害中歐間的經貿關係,從大局考慮,在這場貨幣戰爭中,中歐應該站在一條戰線上。

美圖轉嫁危機給世界

 張茉楠指出,溫總在布魯塞爾的講話,表明了中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堅定態度,甚至是一種宣誓。同時中國也拿出了最大誠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希望歐洲各國能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而中歐若能在匯率問題上取得一致態度,將對美國的弱美元貨幣政策產生一定的鉗制作用。

 事實上,美國的「弱美元」策略已在全球形成連鎖反應。近期亞洲國家貨幣出現集體性大幅升值,除日圓外,新加坡元、韓圜、泰銖、馬來西亞吉林特、印尼盾兌美元紛紛創出數年來新高,引起亞洲國家政府和貨幣當局的極大擔憂。面對本幣的持續飆升,上述各國央行都開始醞釀在必要時干預匯市。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指出,奧巴馬政府擬未來5年內出口翻番的策略,肯定需要弱美元政策支持,而弱美元也使得其國內擴張性貨幣和財政政策得以繼續,匯率之爭的背後,折射出美國將危機成本轉嫁給世界的深層動機。美國大打「匯率牌」,更希望透過施壓人民幣升值獲得更多討價還價的籌碼,向中國索要能源、環保、資源開發、外資政策等優待。

人民幣國際化處良機

 張茉楠指出,美國在人民幣匯率上的咄咄逼人,是在中國迅速崛起的背景下,美國重奪環太平洋經濟主導權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迫使人民幣升值是實現這一戰略最為重要的棋子之一。她建議,中國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如今中國已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正處在大國戰略轉型階段。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不應採取過往被動應戰的策略,而應主動出擊。人民幣升值與否應與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相配合,節奏上亦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步驟相關。

 張茉楠表示,從當前局面看,未來全球貨幣干預將加強,美國、歐洲、日本將都採取「自利主義」,尋求「本國利益最大化」,世界三大主導貨幣主動性貶值,將觸發全球範圍內的「貨幣貶值競賽」。其實,美國實施「弱美元」策略是拿美元的貨幣霸權和金融霸權作為賭注來刺激本國出口,假如美元無限貶值下去,將令美元信用破產,但卻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良機,人民幣將在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下在新世界貨幣體系構建中擔當重任。

相關新聞
上海專家:新12條效用成疑 (2010-10-08) (圖)
今次貨幣戰爭 中歐利益一致 (2010-10-08)
藉稀土發難 美日用心險惡 (2010-10-08)
一擊必得 無可補救 (2010-10-07)
中德會晤引領中歐合作 (2010-10-07) (圖)
京專家論溫菅交談 中日邁緩解第一步 (2010-10-06) (圖)
中方體現管轄權 放小艇無可非議 (2010-10-06)
「交談」屬非正式活動 (2010-10-06)
反華頻頻 日必自食苦果 (2010-10-05)
五大因素利好港股 料展中期升浪 (2010-10-05) (圖)
美日「同盟軍」示威 嚴重挑釁中國主權 (2010-10-04)
「餓盤」數月 購買力釋放 (2010-10-04)
軌道修正屬尖端技術 (2010-10-03)
劍指中國匯率 意在中期選舉 (2010-10-01)
先天不足開價高 無關後市信心 (2010-09-30)
漁船事件成日右翼舞台 (2010-09-30)
日誠意欠奉 僵局料持續 (2010-09-29)
私產權受保護 顯示國家進步 (2010-09-29)
利益與共求雙贏 兩國關係更深化 (2010-09-28)
日深陷誤區 中國須做強硬準備 (2010-09-2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專家解讀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