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關羽塑像。 網上圖片
成志偉
關公是中國社會上名氣很大的「神」,被稱為「武聖人」、「關聖帝君」。今天,在中國不少地方,還保留著紀念他的關帝廟。關公就是三國時代的關羽,字雲長,在劉備手下做將領時,要他鎮守荊州,由於驕傲輕敵,被孫權派兵襲擊,戰敗被殺。這個既害了蜀漢又害了自己、連性命都保不住的關羽,當時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神,只是打仗有勝有敗的軍事將領而已。
關羽怎樣由人變成了「神」呢?原來這是後幾個朝代的封建統治者,出於鞏固自己政權的需要,有意捧出來的。關羽死後好幾百年,都還是寂寂無聞的。但到了宋徽宗時期,他突然時來運轉,被追封為忠直公、武安王,並在各地陸續建廟加以祭祀,逐漸成了聲名顯赫的關公、關帝,其廟宇也稱為關帝廟。這種待遇,歷朝歷代的武將中無人能夠享有,可謂獨一無二。到了明神宗時,更封他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大帝真君」,一下子就抖起來了,不僅被奉為神,而且是和玉皇大帝平起平坐的「左玉皇」了。
封建統治者抬出關羽,尊為「大帝」,主要是看中了他的忠君思想,利用和放大關羽對劉備個人的忠心,來向人民灌輸忠於當朝皇帝的忠君思想,要求臣下與百姓向關羽學習,俯首帖耳地服從皇帝的旨意,以麻醉人民,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清代統治者的用心暴露得更加明顯。這個時期編的《武聖關壯繆遺跡圖志》中,大吹乾隆年間關羽顯靈幫助清軍打了勝仗。清仁宗時,農民起義領袖林清等襲擊清宮,由於看到關羽神像才畏懼逃跑而被清兵擒獲。又說清道光時,新疆阿克蘇一帶的農民起義,也是因為關羽顯聖而被很快鎮壓。這些虛偽的說法,無非是借關羽來嚇唬大眾,宣揚清朝統治者得到關公神助,農民起義失敗是天命,人民反抗不得。顯然,這時的關公,早已不是三國時代的原裝貨色,而是經過封建統治者精心包裝美化,用以幫助封建統治者血腥鎮壓人民反抗的幫兇了。
關羽的出名,與小說《三國演義》的拔高與渲染,有很大關係。劉備、關羽與張飛的「桃園三結義」在民間有很大的影響。其實,就按《三國演義》演繹的故事來看,這種基於封建君臣道德和個人恩怨的「義」,其本質是狹隘個人主義的,對國家和民眾利益為害很大。比如,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小說用讚譽口吻說成「關雲長義釋曹操」。請問,關羽在兩軍陣前公然違犯軍令放走敵人,破壞了整個作戰計劃,這種認敵為友的叛逆行為,叫什麼「義」?關羽被東吳殺死以後,張飛因為急於報仇,心情煩躁,鞭打部下,被部將刺死。劉備居然也為「義」所驅動,完全放棄了聯吳抗魏的正確方針,和東吳大動干戈,以後就來了個火燒連營七百里,鬧得西蜀腹背受敵、大傷元氣,種下了蜀漢自取滅亡的禍根。劉關張的這種「義」,真是禍害無窮。拆穿來看,這種所謂「義」,不過是只顧自己為本團伙成員報恩復仇,充其量是為了小集團、小宗派的利益,不顧國家和公眾的利益,甚至危害毀滅國家。我們可以看到,華人圈內受封建勢力操縱的一些幫會、封建會道門,往往打出關羽這個「義」字招牌,來網羅門徒、擴張勢力、籠絡人心,做一些危害國家與人民利益的違法事情。一些新興的黑社會惡勢力,也常用這種「義」來糾集徒眾,進行危害人民利益的活動。我們今天提倡的忠,是忠於國家和人民,而不是忠於統治者和給予自己既得利益者;講義,同樣要有利於維護國家與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為了小集團和個人的自私慾望。所以,關羽這類浸透了封建倫理道德,只為個人和小集團利益考慮的「忠」與「義」,應該批判與摒棄,不能讓這些歷史沉渣在今天重新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