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在一本對聯的書上,看到俞樾寫的一副,全文是「選勝到裡湖,過蘇堤第二橋,距花港不數武/維舟登小榭,有奇峰四五朵,又老樹兩三行」。
聯名是「杭州西湖花港觀魚」,但是全聯都沒有一個魚字。論者指作者到西湖遊覽,選了這蘇堤第一橋和第二橋之間西面的綠洲上那十景之一的「花港觀魚」,但聯上並不寫實際觀魚的情況,只描寫觀魚前的心情和景致,暗示出以其輕快的心情,觀魚便特別精彩了。
寫魚而不著「魚」字,真是有特色得很。想起看過的一則古代寓言,說有人要別人給他寫下一個「魚」字之後,便說那不是魚,因為這個字頭上有角,肚子下面有四條腿,怎會是在水裡游的魚呢?倒像是在陸地上的動物。那個寫字的人便問他,那這是什麼字呢?他說既然有角又有腿,就得看寫的字大小如何而定,如果寫得大,那就是牛,如果寫得不大不小,那就是鹿,如果寫得小,那就是羊了。
這是自作聰明嗎?這是自以為是嗎?我覺得值得思考。因為,文字代表的意義,如今都要透過學習才能了解。假如問一個看過魚而又未學過中文字的小孩「魚」字怎麼寫,這小孩很可能就回歸到甲骨文的時代,畫出一條魚的形狀來。
我們去看那些古代的陶器,不是有些畫上魚的嗎?甲骨文的「魚」字,有頭有尾,兩邊還各有一條鰭,到了金文也差不多具備魚的形象,可是到了楷書時,就是現代書寫的「魚」字了。這個魚,就需要學習才知道了。
所以,魚,是甲骨文好還是現代文字好?魚,俞樾到底有沒有去觀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