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一次「有話要談」的「閃電」式國事訪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1-06]     我要評論

鄭若麟 資深傳媒人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4至6日對法國進行正式國事訪問。對於一次國事訪問來說,頗有「閃電」的味道,但其重要性,特別是其傳遞出來的特殊信息,卻並未因此而削弱。至少有兩個要點引起國際觀察家們的注意:其一是這次訪問顯然徹底翻過了近兩年來兩國官方不快的一頁;其二是法中兩國、特別是法國,顯然是在一個全新的基礎上,重新構建兩國的關係。然而更為突出的,則顯然是兩國元首會晤的時機:法國將擔任下一輪G20主席國,而中國則處於「匯率漩渦」的中心。不言而喻,胡錦濤主席和薩科齊總統在這一關鍵時刻聚首,確實「有話要談」。

 應該看到的是,當下正值國際關係格局處於劇變的前夜。種種跡象顯示,對全球化的質疑聲正在瀰漫;以匯率為核心的「貨幣戰」如果不是「戰猶酣」的話,至少也已經是一個現實;美國明知逼迫人民幣升值並不能解決其失業問題,但卻仍然重新祭起曾使日本落馬的「廣場協議陷阱」逼著中國往裡跳。歐洲各國面臨二戰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正迫使歐洲各國不得不奉行越來越明確的「緊縮政策」,失業率上升與購買力下降成為所有發達國家的兩大噩夢。而「緊縮政策」是否會形成「以鄰為壑」的後果,嚴重衝擊世界經濟的復甦,從而進一步使走出危機的時間表推得更遠,則是另一個令人暈眩的話題……

 正因如此,專家們從愛麗舍宮公佈的訪問日程有所領悟:45小時的訪問,共五次會面,其中包括兩次正式會晤、兩次晚宴。沒有了那套繁文縟禮,也沒有過多的禮節性拜訪。剩下的就是交換—也許還有協調—彼此的看法。

中法關係掀開新的一頁

 法國自2008年奧運火炬風波以來,明顯修正了對華政策。與希拉克時代兩國建立在「多極化」基礎上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提法更明確的一步,是薩科齊與胡錦濤在今年4月達成的共識,即「成熟穩定、面向全球的新型中法關係」。薩科齊執政兩年半以來,對華政策多次修正,高潮與低谷輪番出現,兩國關係一度跌宕起伏。直到2008年雷曼兄弟銀行倒閉引發全球性金融與經濟危機之後,法國對華政策才逐漸走向「成熟」。危機爆發後,薩科齊倡議召開全球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峰會,即G20峰會,這就為法中兩國構建「面向全球」的新型關係找到了一塊基石。與此同時,法美關係卻隨著薩科齊-布什蜜月被奧巴馬「打破」後,出現了新的課題。薩科齊與奧巴馬在金融問題上看法相異。在兩人個性上更是針尖對麥芒。薩科齊在悄悄地向「戴高樂主義外交」回歸。表現在對華關係上,則薩科齊先是在倫敦G20峰會上修復兩國關係,後於今年4月攜夫人卡爾拉.布魯妮訪華並作為貴賓出席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並力邀胡錦濤主席今年回訪,以「一年內兩國元首實現互訪」作為兩國關係徹底翻過不快一頁的標誌。

 不僅如此,兩國還以G20為基石,特別是借薩科齊擔任G20峰會主席之機,進一步密切兩國在全球事務上的合作。匯率問題就是一個例子。

兩國將在匯率問題上密切合作

 國際專家們大多預測,美國將會在G20峰會上拉攏其他國家聯手向中國人民幣匯率施壓。但問題是,中國人民幣匯率真的是當今世界的焦點嗎?著有《世界直奔戰爭》的法國學者菲利浦.德賽爾蒂納提出「奧巴馬悖論」。他在《費加羅報》上寫道:「美國總統在當選時激起了世界莫大的希望,但奧巴馬卻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其餘地區發動令人倍感驚訝的猛烈攻擊,而蓄意扮演了一個點火者的角色: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擬在人民幣維持低估時,以貿易保護措施進行報復,而美聯儲則在準備發行新的一萬億美元的國債,以為其經濟注入新的推動力……說白了,對於華盛頓來說,本地失業是唯一念頭,為此將不惜一切,甚至付出導致國際貿易—也就是全球化崩潰的代價。」大量的發行美元和國債,正在摧毀全球實體經濟的脆弱基礎。正因看到了這一點,歐洲人才會重提尼克松時代的美國財長康納利所說的那句著名的話:「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你們的問題」。今天匯率危機的癥結恰恰在於很多歐洲專家們私下在想、卻不敢說出來的一個關鍵:美元問題。

 專家們的這種意見,正在「滲透」愛麗舍宮。也正是看到這一點,法國總統薩科齊提出要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和加強國際金融監管的建議。這也是薩科齊首先要與中國國家元首商討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於薩科齊來說,要使G20峰會獲得成功,就必然要與中國密切合作。薩科齊甚至建議由中國主持召開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的專家層研討會,為首腦峰會提供參考意見……兩國高層在這一問題上能夠達成多大程度上的共識,將對首爾G20峰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應該指出的是,G20峰會的成功,將有助於提升薩科齊的民意,奠定2012年大選勝選的基礎。由此出發,可以斷言兩國高層確有切實合作的誠意。為對於似乎已經劍拔弩張的首爾G20峰會注入了一針「鎮定劑」。我們有理由期望在中法兩國的合作下,在國際金融監管和貨幣改革等重要國際問題上,取得有益的進展。

法國民眾對中國的了解正在深化

 但與此同時也不能不看到,2008年以來兩國民間一定程度的對立情緒依然存在。中國自身的變化是一個重要因素。中國今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歐洲的觸動有限。但投射十年光景,中國是否會趕上甚至超過歐盟總體經濟實力,卻不再是一個荒謬的話題。法國戰略問題專家們幾乎都看到了這一前景。在這一背景下,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的輿論,對於這一現實前景都存在著某種心理上難以接納的現象。特別是認為中國才是全球化進程的主要「贏家」,西方國家其實是「上了全球化的當」的說法,漸現西方大眾傳媒。全球進入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輿論較量: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上升,對中國的批評聲和質疑聲也隨之上升。這一方面是一個「正常」現象,中國在國際上越來越佔據著中心的位置,必然會使被「排擠」者產生不滿和擔憂。但與此同時,這種「批評」卻往往帶有明顯的「偏見」和「曲解」,這種「偏見」和「曲解」達到如此嚴重的程度,使人不能不懷疑其「動機」不純。僅舉一個例子:希臘危機中,甚至連「同根生」的歐盟都對其提出極為苛刻的救助條件時,最後卻是中國向其伸出手來。問題是,在歐洲部分媒體上,中國的這一慷慨、互利行動卻被詮釋為「中國蓄意打開歐盟的一扇大門」,似乎希臘成了中國在歐盟內部的「特洛伊木馬」……這次胡錦濤主席來訪,我們將依然會看到這樣一幕的出現。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偏見、曲解、質疑甚至批評,都難以阻止中國的發展,也難以阻止法國民眾對中國的越來越深入、廣泛的了解和理解。事實上,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法國媒體對中國的客觀報道正在增多……

 最後一個細節:薩科齊總統破天荒親自前往機場迎接胡錦濤主席,並邀其共赴南方濱海城市尼斯的一家小餐館共進私人晚餐……顯然,薩科齊正在刻意培育兩位「老朋友」的友誼和感情。這使我想起法國前外長迪馬的一句話:「我與德國外長根舍有著很深的私交。如果明天德國要進攻我們的話,今天晚上根舍就會給我打電話通報我……」領導人間的私人友情,在現代外交舞台上,仍不失為消除誤解的一個有效手段……

相關新聞
一次「有話要談」的「閃電」式國事訪問 (2010-11-06)
世紀風雲:後世博:重視國家與城市的內在轉型 (2010-11-06)
鳴記於心:重慶社會改革 政府服務民生 (2010-11-06)
西方利用劉曉波幹什麼? (2010-11-06)
政經人語:公文袋為超級議席內鬥不斷 (2010-11-05)
廿四味:程翔吹捧劉曉波的奧秘 (2010-11-05)
把脈香港:舊人心淡求去 公民黨勢利無情 (2010-11-05)
十二五與香港發展:香港在「十二五」中應該做什麼? (2010-11-05) (圖)
立會評估報告有失客觀中立 (2010-11-05)
俄羅斯總統視察南千島群島的五大猜想 (2010-11-05)
志強時評:民主黨的戲劇性轉變說明什麼? (2010-11-04)
劉曉波其人其事 (2010-11-04)
神父仇商失言 《蘋果》含血噴人 (2010-11-04)
頂天立地:縱然親共又如何 (2010-11-04)
民筆聊生:減輕會計從業員壓力刻不容緩 (2010-11-04)
來論:本地立法考驗民主黨誠信與黨格 (2010-11-03)
廿四味:評「魔鬼在細節論」 (2010-11-03)
把脈香港:盡快堵塞惡意辭職再選漏洞 (2010-11-03)
中美博弈應在競爭中合作 (2010-11-03)
了解關愛基金 解放仇富思想 (2010-11-0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