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考評局談「崇洋媚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1-15]     我要評論

潘國森

 香港實行新高中學制,以配合大學三改四,與國際主流接軌。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的大學都行四年制,英國則是三年,香港回歸前曾經四改三,現在又再三改四。大學本科學士課程唸三年還是四年,其實影響不大,只是社會各界是否習慣而已。如果認為大學生活比中學更多姿采,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當然增一年大學、減一年中學更佳。

 香港行四年制大學可說是去英從眾,但是大學的入學試卻別樹一幟,最有「香港特色」的新猷是要必修一課「通識教育」,而且要合格才可以升大學。這又是單純針對就讀常規中學的畢業生,在香港唸國際學校的學生卻可豁免考這科。

 通識教育科是新生事物,因為香港環境獨特,竟然又產生另類「先天性毛病」。在中國大陸和台灣考公開試入大學,文理各科都用中文;英國美國則用英文。香港因歷史遺留的問題而一卷兩文,不論考物理、化學,還是歷史、地理,都可以選擇用中文或英文作答。現在通識教育科亦必須一卷兩文,以配合英文中學和中文中學的不同需要。問題便由此而生,物理、地理等傳統科目都已高度發展,不論用英文擬題再譯成中文,還是先中後英(傳統上香港這方面是先英後中),問題都不大。但通識教育科就不一樣,中國問題和香港問題較多引用中文媒體的報道,擬題自然要先中後英;許多涉及「全球化」的議題,則大有可能先英後中。這樣就挑戰到考評局擬題員的譯筆。

 通識教育有如未經開發的新大陸,老師和學生都十分憂慮,為此考評局要在二○一二年首次開考前公佈樣本試題,給師生參考。當中就有不少中英雙語翻譯的嚴重錯誤。

 有一題要求考生討論中國內地對年青一代越來越熱衷於慶祝聖誕節的爭議,其中一條資料是有學者認為「國人應改變『崇洋媚外』的心態」云云。當代中國人一提到「崇洋媚外」,很容易體會到當中的深層文化意義。若譯成英文,即使辭意不失,但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看到亦未必有中國人的一份感受。考評局的翻譯員將「崇洋媚外」譯為「adoring Western things」,只譯了前一半的「崇洋」,卻吃掉了後一半的「媚外」!

 漢語四字成語經常會分成程度深淺的兩部分,如果只是「崇洋」,「情節」可能很輕微,但是當「崇洋」跟「媚外」廝渾在一起,這個「崇洋」亦當算是「惡性」。上述的英譯缺少了「媚外」作伴,只有「熱愛西方事物」的意義,沒有帶出諂媚、阿媚等醜態。香港人脫離港英殖民統治只有十多年,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原本就較少遇上「崇洋媚外」四字。現在考評局的翻譯員偷懶,沒有依照中國翻譯人員傳統上要知的「信、雅、達」標準來辦事,結果是中文中學和英文中學的考生要按照不大相同的資料去討論同一個問題,難免「英文意淺,中文義深」。

相關新聞
百家廊:留住那晚的星星 (2010-11-15) (圖)
翠袖乾坤:名校與星星子女 (2010-11-15)
跳出框框:日本人 (2010-11-15)
琴台客聚:考評局談「崇洋媚外」 (2010-11-15)
杜亦有道:一年將盡 (2010-11-15)
思旋天地:懷舊與創新 (2010-11-15)
網人網事:互聯網界的911 (2010-11-15) (圖)
百家廊:汝瓷的文化性格 (2010-11-12) (圖)
翠袖乾坤:愛無罪 (2010-11-12)
娛視觀:停辦「四台頒獎」風波 (2010-11-12)
琴台客聚:書中花月 (2010-11-12)
生活語絲:「平江客棧」 (2010-11-12)
一網打盡:自力救濟 (2010-11-12)
寫我遊情:橄欖油肥皂 (2010-11-12)
百家廊:犬山城.日本萊茵河記 (2010-11-11) (圖)
翠袖乾坤:代母產子 (2010-11-11)
海闊天空:無限風光在世博 (2010-11-11)
琴台客聚:兄長臭罵 (2010-11-11)
杜亦有道:笨蛋和傻女 (2010-11-11)
隨想國:酒力與送信 (2010-11-1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