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我們那一代,小學至中學,班上通常只有一至兩個同學會彈琴,她們都是家境不錯、乾淨體面的好學生。每逢音樂會、校際音樂節,她們都勁出鋒頭,幾乎跟指揮的老師平起平坐。有時還會在報紙上見到她們,說在校際音樂節鋼琴賽拿了獎。那時連羡慕都不懂,簡直是活在雲泥之別的世界。
我們那一代,真正有機會學樂器,都是三四十歲後的事。最近跟個叫阿Mark的舊同學閒談,才知道他學牧童笛的經過。阿Mark四十多歲,小時候六十年代,家裡弟妹成群,吃得飽已很幸運,學樂器?想都別想。現在有能力了,想學牧童笛,鼓起勇氣去報名。第一課,導師講解一番之後,輪到他握著笛子,跟著導師提示,一個一個音階吹。那種觸感和音符的震動,令他很興奮,卻又擔心手、腳、腦、眼,不能揮灑自如並用。
八十後的年輕人,學音樂又是另一個故事。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年輕父母晉身中產並不困難。於是乎,愛子女心切,父母再辛苦都希望子女在讀好書之餘,能夠學學樂器。我公司一個叫阿May的八十後女孩,形容自己學習鋼琴的過程為「不堪回首」。她小時候乖乖的,深信「媽要女學,女不得不學」的道理。在媽媽的監督下,每天做妥功課後,必然練琴再練琴,終於順利考完一切可以考的鋼琴試。幸好阿May 也同時培養出了對古典音樂的感情,琴已很少彈了,但音樂情懷沒減。
另一個叫阿Jo的女孩就較慘情,周六周日都填滿了鋼琴、芭蕾舞、游泳、網球和繪畫課。我問,不可以不學嗎?可不可跟爸媽說少學一點?她答,私家車都送到門口了,難道不進去上課嗎?是的,如果她試過一次反抗不肯進去,現在的人生或許很不一樣。
聽說現在的千禧父母都比較善解人意,不過大環境就越演越烈。從前學校要求學生一生一體藝,現在很多學校都要求學生有第二樂器,人人皆能的鋼琴已經不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