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為《清明上河圖》釋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1-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清明上河圖》局部。 網上圖片

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中國書畫) 鄧民亮

「春景」「秋景」.引發論爭

 自2007年香港藝術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將宋代藝術瑰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蹟帶來香港,引動了香港市民對此圖的強烈興趣,尤對畫中內容,產生莫大的好奇。

過去亦有不少人曾就畫中內容,提出質疑。如孔易憲在1981年《美術》第二期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率先對畫中「春景」提出異議,他的理由是:畫卷首段有一隊小驢馱著木炭入城,是東京準備過冬禦寒之物;畫中有乘轎、騎馬者帶著僕從的行列,這群人是秋獵而歸;畫中有人持扇,這是驅暑、驅蚊之用;而草帽、竹笠則是禦暑、禦陽之物;小茶攤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足以說明季節;此外,在虹橋岸邊有處攤子上放著切好擺賣的西瓜;還有畫面上臨河的一家酒店,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據《東京夢華錄》有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他便據此推定圖中所繪應為「秋景」。

高清圖像.展露真相

 或許不少看過此圖的人,都有類似的疑問,所以才有人和應「秋景」說。不過,孔氏與其他論者,恐怕都是依據當時出版的黑白圖片或質素不高的彩圖。「春」、「秋」之爭,也許都是圖像不清所致。

 隨著後來更高質印刷品相繼面世和真蹟展覽,以及學術界詳加考證,當時的謎團已陸續解開。在清晰圖像下,便看到那些斜放在架上的白色扁平狀物,絕不是西瓜,最有可能是餅食。小茶攤招牌上寫的是「香飲子」,而不是「暑飲子」。「西瓜」、「飲子」的爭論,亦告一段落。

 宋代宮廷繪講求對自然景觀的細緻掌握,宋徽宗(即《清明上河圖》製作的時代)對此更要求特別嚴謹。因此,畫家便透過表現不同樹木和菜田等各種植物發芽的遲速,展現汴京在春天清明節令前後的微妙自然變化,顯示自己高超的藝術才華。

 細看畫中的樹木、田園,都淺淺賦上一層淡綠色。在傳統繪畫上,這種稱為汁綠的嫩綠色,一般用作春景。所以看過真蹟的專家,都明確知道這是春天景致。可是,過去的印刷品根本無法呈現這種微妙細緻的色彩,遂令人誤以為這是木葉落盡的深秋景象。

 至於柴炭燃料、草帽、竹笠等生活物品,實難說明季節。難道春天不用燃料?難道汴京的春天沒有一絲陽光?如果大家還記得北宋大詩人黃庭堅寫《清明》「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的詩句,更不會認為汴京的清明不會下驟雨的。

 畫中持用扇狀之物的主要是穿士人裝束者,而非一般民眾,或是騎馬、騎驢,或是在高級酒店二樓雅座內宴飲者。有專家認為此物也許就是「便面」,這可是古代男士的時尚,與季節無關。

螯蟹秋風.子虛烏有

 在那家掛著「新酒」酒旗的臨河酒店的店門橫額上,其實還有「稚酒」二字,「稚酒」與「新酒」應是同義的,宋代詩人蘇軾《稚酒賦》的引言謂:「南方釀酒,未大熟,取其膏液,謂之酒子……」,「稚酒」與「新酒」,只就其釀造方法而言,誠如圖中另有酒旗寫著「小酒」二字,是指「釀成即鬻」的下價酒。因此,酒名實與季節無直接關係。

 試看北宋張方平《都下別友人》詩:「市樓新酒醇……分袂此殘春……」可見此君與友人於春天在汴京餞別時飲的正是新酒。南宋陸游《題跨湖橋下酒家》詩:「春當三月半……小店開新酒……」證明宋代酒家不會只在中秋以後才賣新酒。畫中更無螯蟹,有人說畫中有賣新酒螯蟹,指是入秋現象,實是子虛烏有。

 新近還有人說畫中虹橋橋頭上畫了風向儀指示正在吹西風,顯出秋天的季候。但只要細心一看,不難發現橋頭上其實左右各有一個如飛鶴形的風向儀,是剛好互相對向的,不管它們指的是東、是西,這一對風向儀都無法交待風向。再看全畫,所有的酒旗和彩旗都是下垂的,因此,焉能說這是吹西風的秋日?

隋堤煙柳.折枝砍頭

 近亦有人提出畫中的樹是「楊」不是「柳」,然據研究「清明上河學」的專家,河南開封學者周寶珠以多年親身經驗和考證史實,畫中分佈於村舍、汴河兩岸和街道兩旁的就是「柳樹」。她認為「汴河在隋代為通濟渠,自開通以來,兩岸植柳,歷代相沿……而『隋堤煙柳』便成為開封八景之一。」

 《東京夢華錄》中亦多次提及這些柳樹,除觀賞外,它還有護河的作用。當它們生長到一定的粗度後,人們即砍去樹頭,使樹頭來年再生新枝,不斷重複,樹身年年長粗便顯得如結癭纍纍的古木,中原一帶便稱之為「砍頭柳」。這些砍下的枝梢,會被扎成捆,捆捆相連,用木樁釘在河堤岸,形成所謂「木岸」。由於汴河淤沙嚴重,水流不暢,故自北宋中期,便採用此法以加強水勢,便利漕運。張擇端正是忠實地為汴河堤上的「砍頭柳」寫照,如今只要大家在網上搜尋河南柳樹的圖片,猶可看到古柳的風姿。

清明風俗.見諸記錄

 近人對是否「清明節」的質疑,反映現代人對古代節儀風俗的不理解。宋時汴京的清明節不同於今日,它包含了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而寒食節更是古代的三大節日之一。《東京夢華錄》卷七《清明節》便詳述了宮廷與民間的種種應節活動和風俗,謂「尋常京師以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畫卷首段上墳歸來的隊伍,其中「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王家紙馬」店前「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的景觀,恰恰是呈現《東京夢華錄》中對汴京清明風俗的描寫。

 清明節亦是皇室重要祭儀之一,《東京夢華錄》中載:「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宗室南班近親,亦分遣詣諸陵墳享祀……」至於又有一說,謂因畫作要上呈皇帝,所以畫家不會繪畫上墳的題材,似有歪歷史事實。

汴河漕運.國計民生

 然而,清明不獨是上墳掃墓的時節,亦是每年由淮南至京師千里運輸線始動的日子,因河南開封屬中原氣候,汴河冬天會結冰,且水量減少,每年入冬,航運暫停,至明年春始再開通,每年從東南及西南運來的首批糧貨,正於清明前後抵達汴京,故此,汴都人民於清明之日,除上墳之外,還會上河趕市集,更或擺攤買賣。每年汴河通航,便象徵著國計民生得以杖賴,百業亦隨而興旺。

 宮廷畫師張擇端作「清明上河」,正說明他敏銳地把握了最能反映汴京特色,且又牽繫國計民生的主題—汴河漕運。從《宋會要.食貨.水運》中有關汴河運輸糧貨的記載,便可以清楚了解汴河漕運對北宋京城的重要意義。

 畫家抓住此題材,也許就是創作的重心。近代藝術史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更多元及全面理解宮廷繪畫的資料,教我們認識到宮廷繪畫絕對不只是為了皇帝個人觀賞玩樂之用而作,更有讓皇帝及皇室成員觀風察俗等作用,深具教化、教育之意味。所以,其用意又何止於歌功頌德或藝事賞玩。

 《清明上河圖》引人入勝之處,正是它的豐富內容,為人們提供如尋寶般的樂趣,在這千年神品上,似乎還有無盡的新鮮事物,等待後人陸續發現,同時也會帶出新的疑問,就讓它繼續不斷加深我們對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的認識。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為《清明上河圖》釋疑 (2010-11-23) (圖)
開卷有益:批評的溫度 (2010-11-23)
心靈驛站:葉落初冬 (2010-11-23) (圖)
詞話詩說:公仔箱 (2010-11-23)
歷史與空間:法國人眼中的圓明園 (2010-11-20) (圖)
古典瞬間:貌異質同 (2010-11-20)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0-11-20) (圖)
文化觀察:作家富豪排行榜這面鏡子 (2010-11-20) (圖)
歷史與空間:乾隆與福康安 (2010-11-17) (圖)
心靈驛站:與你一起慢慢變老 (2010-11-17)
古今講台:秦末「失在於政」 (2010-11-17)
古典瞬間:達摩無法與梁武帝溝通的關鍵 (2010-11-17)
開卷有益:「老男人」的愛情有所得 (2010-11-17) (圖)
歷史與空間:向官家徵稿 (2010-11-16) (圖)
心靈驛站:擁抱心靈 (2010-11-16) (圖)
來鴻:豬腦酒 (2010-11-16) (圖)
豆棚閒話:侃侃「鴟夷滑稽」 (2010-11-16)
亦有可聞:文人與恐高症 (2010-11-16)
歷史與空間•無嗣之策:談清代的「借肚生子」 (2010-11-13) (圖)
亦有可聞:苟利民生何懼貧 (2010-11-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