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明 立法會議員
近年政府推出多份諮詢文件,提出所謂輔助醫療融資方案,以應付未來因人口老化、醫療科技昂貴引起的醫療開支問題。民主黨就這問題與多位醫生、教授討論,大家都認為做好基層健康服務,促進市民健康,不但能改善市民的生活質素,且是減慢醫療服務需求增長的良方,可是,政府對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等基層健康服務,卻長期關注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在1977年已決定各國以「人人健康」為社會目標,1978年《阿拉木圖宣言》指出健康不單只是沒有疾病,而是身、心和社交的全面健康。英、美、澳洲各國政府早已推行全面的政策,以促進市民健康。美國政府自1990年已公佈全民健康報告書(Healthy People 2000)。現時正制訂「Healthy People 2020」,報告書列出需要優先處理的範疇,例如長期腰背痛、環境健康、暴力及傷亡、精神健康、超重等,每個範疇再制訂一系列指標。透過這些指標和數據,政府和民間組織可以評估有哪些問題影響市民的健康、哪些工作已取得成果、哪些健康問題有惡化跡象、哪些範疇應優先處理。
香港基層健康服務政策落後
相比之下,香港的基層健康服務政策落後、缺乏視野,仍然著眼於疾病的治療和普通科門診等醫生提供的服務。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上周討論《基層醫療發展策略》,當局提出的措施主要是如何推廣家庭醫生、制訂普通科醫生等服務提供者的指南。
衛生醫療部門無法透過跨部門、跨界別合作,以促進人人健康為目的,主要在於沒有完整的政策和目標,亦缺乏強而有力的機構推動。由於沒有機制協調不同政策部門,因而難以透過政策改善,協力減少工時過長、職業病等影響市民健康的外在因素。由於沒有能力統籌社區內公私營醫療服務和其他復康和支援服務,因而無法為區內市民提供連貫的照顧。
要改善基層健康服務,政府應制訂統籌機制,同時必須提供足夠而穩定的資源。基層健康服務多年來都處於邊緣地位,得不到應有的資源,長者健康中心、婦女健康中心等基層醫療服務雖具成本效益,卻得不到資源擴展,醫療體系日漸偏重昂貴的住院服務。我們建議財政司司長在財政預算案中,撥款50億元成立種子基金,改善基層健康服務。一方面加強前線的基層醫療服務,如長者健康中心服務、研究設立男性健康中心,針對前列線癌、過胖等男性健康問題,提供資訊、檢驗等服務,改善男性健康狀況。另一方面,設立統籌中心,就不同健康範疇制訂健康指標,在各區進行社區健康調查,了解各區的服務需要,並撥款動員各區內不同組織及政府部門,動員區內的居民和資源,協力改善當區居民的健康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