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記憶後書:再看《父子情》(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1-21]     我要評論

鄭政恆

 在十五號晚上,冷風陣陣之下,我們在灣仔公園的露天球場一齊看《父子情》,此番經驗教我頗為難忘。事緣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灣仔區議會、影意志合辦了名為「星空下的光影」的戶外電影放映活動,其中第一場是甚具灣仔情懷的《神經俠侶》,已在修頓球場放映了,第二場就是《父子情》,第三場是《老港正傳》,二十二號晚上七時在金紫荊廣場免費公映。

 我負責《父子情》(一九八一)一片的映後討論。就我有限的見識,《父子情》跟灣仔關係不大,反而與筲箕灣比較相關。據說方育平童年時住在筲箕灣,《父子情》在筲箕灣聖十字架徑村取景,又選擇在現在康怡花園後面、太古汽水廠山邊拍攝小孩追逐。但對我這一個除了去電影資料館才到筲箕灣西灣河一帶的人(印象中去石澳的話,也會到那裡去。另外,二○○九年夏,電影資料館舉辦了方育平回顧展),從人文地理的角度出發,最多也只能夠說——看,《父子情》的羅家是很真實又很典型的戰後家庭,成員多,重男輕女,父權中心,而隨著香港城市經濟在七十年代急速發展,羅家由貧微的山邊木屋轉到黃大仙徙置區屋h,又隨著兒子羅家興放棄個人的理想,默從父親的意思負笈海外,再留學歸來,羅家的境況相信會進一步改善了。

 反諷的是,片中羅家興屈就父權放下了理想,方育平卻可能是香港新浪潮眾闖將中最堅執藝術理想的導演,他全部作品的商業味道甚少,人情味道一直濃厚,對於紀實與虛構之間的摸索,一直教人津津樂道。頭三部作品《父子情》、《半邊人》(一九八三)、《美國心》(一九八六)都是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經典,在當時仍未以商業掛帥、業界主導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中,三部電影都獲得重要殊榮。 (二之一)

相關新聞
百家廊:政府不可「昂貴」 (2011-01-21) (圖)
翠袖乾坤:成年禮 (2011-01-21)
娛視觀:政府應記黃華麒功績 (2011-01-21)
琴台客聚:身體的記憶學 (2011-01-21)
生活語絲:觀老虎記 (2011-01-21)
一網打盡:原形畢露 (2011-01-21)
記憶後書:再看《父子情》(上) (2011-01-21)
翠袖乾坤::的士鬧事 (2011-01-20)
海闊天空:唇槍舌劍煽出奪命火 (2011-01-20)
琴台客聚:誘之以利 (2011-01-20)
杜亦有道:樂在旗津 (2011-01-20)
隨想國:廚餘的餘 (2011-01-20)
獨家風景:性別意識 (2011-01-20)
百家廊:回鄉的異鄉人 (2011-01-19) (圖)
翠袖乾坤:獲頒傑出表現獎未完的致謝詞 (2011-01-19)
天言知玄:乾卦的人生啟示 (2011-01-19)
琴台客聚:絕路之後的路 (2011-01-19)
生活語絲:說「港孩」 (2011-01-19)
隨想國:廚餘的廚 (2011-01-19)
路地觀察:學而優開講 (2011-01-1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