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春運」折射出的國民教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1-31]     我要評論

呂如意博士 國民教育中心總監

 時值歲末,內地又進入了一年一度的春運時刻。多年來,春運對於內地交通運輸部門來說一直是個嚴峻的考驗。春運規模相對於日常運量,可謂是爆炸性的增長,每年的客流量都遠遠超過內地的總人口,難怪媒體稱其為「一年一度人類史上最大的遷移」。沒有親身經歷的人不會知道春運有多苦。遠的不說,我們就看看過去兩三年的春運,因為一票難求,不少外出務工人員因為買不到票無法回家過年;就算夠幸運買到了票,擠上了車,那個境況也跟「逃難」差不多;還有大批人員因交通受雨雪天氣影響的原因,被迫滯留火車站甚至是火車上,飽嘗飢渴、嚴寒、擁擠之苦。「辦好奧運不難,辦好亞運不難,辦好春運,難!」,這是一句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話,由此,我們可以想像解決春運問題的難度之大。

 今年,內地面臨著同樣的挑戰,而且預計客流量將達到28億5千萬人次,為歷年之冠。為此,中國政府「下重藥」,採取了9項措施來應對,其中「為旅客購票提供更多便利」這一舉措就凸顯了「人性化」的一面,如增設電話訂票、網絡訂票、「實名制」買票等等。在政府的努力下,今年的春運有了很大改善,有打工仔表示今年比較少聽到「買不到票」的情況,而且排隊買票的時間也大大縮短。

春運關乎重大民生

 說了這麼多春運,但筆者不是想在這裡深究春運問題,只是想借助春運告訴大家,國情不僅僅關乎政治,民生也很重要。「人者,邦之本也」,民生關乎一國之命運,與國家發展密不可分,當年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就包括「民生主義」。筆者認為,今後的國情教育,除了要認識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外,也應多關注國家的民生。民生問題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政策及發展,對香港學生來說,這將會是更貼近日常生活、更實實在在的一種認知,也更能牽動人心。

 承接「春運」這個話題,筆者還想跟大家分享對國民教育的另外一點心得。不少人會在心裡嘀咕:既然這麼擁擠,這麼難,何苦湊春節這個熱鬧呢?只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認識,便不難理解這種現象了。春節是中國人最為注重,也是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這是一家人團圓的節日,彰顯了中國人重視「家」的概念。很多打工仔背井離鄉,辛辛苦苦地工作了一年就是為了能在春節這個傳統節日裡帶些錢回家跟家人團聚,共敘天倫。筆者認為,這其實也是中華文化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具體體現,散發著濃濃的人情味。

 春節有眾多習俗,如大掃除、吃團年飯、拜年和給壓歲錢等,一直相傳至今。拜年從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開始,年初一早晨起床後,晚輩必須先給父母和長輩叩頭拜年,然後才開始互訪親友。這一習俗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另外一個特色—「孝親」。當然,筆者並不是提倡「跪拜」這一禮節。時代在發展,人的思想亦要跟上步伐。「跪拜」於現代社會而言,已經顯得迂腐且彆扭。然而,筆者認為,中國的「孝」文化是應該世代傳承並發揚光大的。對於「孝」,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世時,為人子女者就應該克盡孝道,莫待父母離世時,留下「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孝」之外,「忠」、「仁」、「愛」、「禮」、「義」等也非常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和學習。因此,除加強對民生方面的認知外,筆者期盼未來國民教育領域將融入更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讓年輕人多渠道了解中華文化,從而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

相關新聞
縱論香港:吳志森扮鴕鳥能扮到幾時? (2011-01-31)
把脈香港:拒絕王丹入境於法有據 (2011-01-31)
香江透視:如何測定香港位置? (2011-01-31)
冷眼向洋:埃及若變天 牽一髮而動全身 (2011-01-31)
止戈為武:副總長撰文釋溫和信號 (2011-01-31)
田園快語:流感疫情「殺到」 做好防疫準備 (2011-01-31)
「春運」折射出的國民教育 (2011-01-31)
來論:喪禮高度政治化 演化為政治權謀 (2011-01-29)
世紀風雲:認真思考和研究中國現代化的深層問題 (2011-01-29)
容許王丹來港才是破壞「一國兩制」 (2011-01-29)
拒王丹來港是個好決定 (2011-01-29)
用中國文化消弭中美矛盾 (2011-01-29)
雪泥鴻爪:先富助貧 共享繁榮 (2011-01-29)
縱論香港:王丹硬要來港就是要挑戰「一國兩制」 (2011-01-28)
廿四味:黃毓民成立「人民力量」打什麼算盤? (2011-01-28)
拒絕王丹來港合情合理合法 (2011-01-28)
菜園村收地合理 吳志森邏輯荒謬 (2011-01-28)
東張西望:不做第二VS延長機遇期 (2011-01-28)
中國和平發展 有利世界大同 (2011-01-28)
雪泥鴻爪:以史為鑑 坦誠認錯 善莫大矣 (2011-01-2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