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莊
正當內地加緊發展海洋經濟之際,香港的漁農業卻日趨式微。據國家海洋局透露,2009年我國海洋經濟生產總值達到31,964億人民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53%;創造就業崗位達3,200多萬個,海洋經濟正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反觀香港,漁農業卻是香港經濟的衰降點,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佔GDP的1.8%,到八十年代初期的0.9%,再到現在不到0.1%,連從業人數也下降至不到0.3%。
在這種情況下,筆者仍主張發展漁農業,理由是:
(一)除了地理條件極端不利的國家和地區外,任何國家和地區都應當有第一產業。香港的地理位置有發展漁農業的條件。香港漁農業之所以式微,是政府不鼓勵的結果。港府提供的漁業發展貸款基金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二)立法會半數議席由功能界別議員組成,功能界別屬於職業或行業或專業代表制,按各種經濟成分或從業人數分配議席。目前香港功能議席大部分由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佔去,少部分由第二產業即製造業佔去,第一產業只有漁農界一個議席。如任由漁農業衰敗,它必將喪失在功能界別的代表性,與發展海洋經濟的潮流不相適應。
(三)漁農業是有發展前途的。香港的農地雖不斷萎縮,但董建華施政期間嘗試發展花卉業,荷蘭的鬱金香、漳州的水仙,都是世界知名的品牌。香港巿場需求的年花、節花品種不少,為何不自己種植?香港中草藥品種甚多,也值得培育。香港市民喜吃海鮮,影響珠三角地區,為何不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海洋魚蝦、螺貝、蟹龜、藻類資源豐富,也可以發展捕撈業。至於海岸礦產、化學、油氣等資源,香港也可以與內地共同合作開發。
發展漁農業並不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才有競爭力。日本的捕鯨業、挪威的三文魚捕撈養殖都是世界知名的,在其本國經濟中的比重也不容忽略。荷蘭的花卉更是舉足輕重。《基本法》第119條明文要發展漁農業,特區政府不應當任由香港的漁農業衰落下去,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香港漁農業可以佔GDP1.5%左右,有大約4-5%的從業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