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目前,西南交通大學正在積極研發真空管道高速交通。在未來的兩到三年內,他們的實驗室將能推出時速600至1000公里的真空磁懸浮列車的實驗模型。根據現在的理論研究,這種列車最高時速可以達到20000公里,這一技術有望在2030年達到推廣運營的水平,屆時從北京到廣州2300公里路程只要2.5個小時甚至1個小時便可到達。
這不是癡人說夢,而是科技創新讓看似不可企及的夢想變成可以觸及的現實。就在幾年前,中國高鐵還是紙上藍圖,人們還在為選擇磁懸浮還是輪軌技術而爭論。歲月流轉間,中國高鐵已經運營在中華大地,世界開始驚呼中國高鐵技術和列車速度,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承認美國在高鐵技術上落後中國10年。中國高鐵技術,也開始出口海外,甚至在亞洲周邊,開出隱約以中國高鐵技術聯通的洲際高鐵網絡。
全球範圍內,雖然一些國家對中國高鐵技術不時發出聒噪雜音,但中國高鐵技術領先全球卻是公認的。不能不承認,中國吸收了德國、日本和法國等國家的高鐵技術,但絕非模仿和抄襲,而是在博採百家之長基礎上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昇華。無論是哪個國家的高鐵技術,在其本國都缺乏最大限度的用武之地,如德國磁懸浮技術,只能在中國大地上得以試驗。而且,這些國家的高鐵技術存在著企業所有和資本獨佔的狹隘性,也只有在中國體制之內,和中國合作,才能凝聚足夠大的商業利潤。因此,開放的國策,特殊的體制,多贏的市場,充裕的財力,使中國具有容納新技術、孵化新科技、涵養創新能力的獨特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中國體制的宏觀評價和社會民生的微觀觀察,中國人有一種深刻的自省甚至危機感,而不是沾沾自喜。從上至下,由政而媒到民,人們對於GDP光鮮數字象徵的硬實力並不感冒,甚至會發出質疑之音;人們聚焦的是社會矛盾的化解,社會民生的進步。人們不習慣和西方國家比拚硬實力,而喜歡學習西方世界的軟實力。國家如人,不避諱自己的缺點,看見別人的優點,自然能夠以人之長補己之短。
中國創新的天時地利人和
中國用改革開放給世界打造了一個全球製造基地,30多年的辛勤播種當然到了收穫的季節。因此,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新),不是宿命性的偶然輪迴,而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必然。
世界科技史的經驗和教訓表明,只有當科技運用於民生層面時,科技創新才有汩汩不絕的動力。「四大發明」孕育於中國,不為民用而導致中國封建末世的傾頹落後;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使高不可攀的「電腦」變成了「PC」,從而使美國成為信息時代的領航者。再以中國而論,市場經濟催化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使龐大的城鄉人員流動變成現實。「春運」背後的鐵路運力運能矛盾,使得高鐵技術成為破解民生現實難題的關鍵。因此,相比西方國家高鐵技術的待價而沽,中國高鐵技術的創新完全是由民生推動。接壤底氣和對接民生訴求,這樣的科技創新才有意義和活力。可以這麼說,中國社會有多少問題,有多少短板,反而會刺激中國的創新能力。
在奧巴馬的國情咨文中,四次提到中國,而且直指中國的創新能力(教育實力、清潔能源、最快計算機、高鐵技術),這既指出中國創新水平,也說明美國的危機感。
對中國而言,這既是動力更是壓力。在實力博弈為基礎的國際關係格局下,用科技創新提升國家競爭力沒有完成式只有永遠的進行式。真空磁懸浮夢,只是中國創新的一個淺層夢境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