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爾硯 軍事評論員
據《解放軍報》和《科技日報》報道,春節前夕,解放軍第二炮兵某旅在中國西部某高原地帶,成功實施了實戰背景下的核反擊作戰演練。此消息披露後,立即引起中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和深入解讀。中國軍網的評論認為,這是解放軍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拓展和深化軍事鬥爭準備的實際行動;境外的一些媒體則從中國軍力不斷強大和完善,陸海空三軍分別向外界公開了各自的戰略武器的角度給予關注。北京獨立軍事觀察家認為,在周邊安全形勢繼續發生複雜深刻變化之際,在解放軍新的武器裝備不斷開發問世之時,中國最重要的戰略突擊軍種部隊組織並發佈開展核反擊作戰演練消息,時機微妙,內涵豐富,傳遞給國際國內的信息多元,從不同的側面回應了社會各界關心的一些問題,需要以科學的態度和求實的精神客觀認真分析。
核反擊演練意義深遠
說明問題之一:軍事實力提升仍堅守積極防禦戰略。報道首次披露,在發射演習初期,該旅官兵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敗」:在「藍軍」突然實施的強大電磁干擾下,指揮信息中斷,聯絡頻率被篡改,系統數據遭到破壞,部隊被迫轉移。面對因此而被中止的演練,發射分隊的官兵很是難堪,不少戰士掩面而泣。對於發射營的這次「走麥城」,擔任現場總指揮的李姓部隊長評價說:「失敗並不意味著這個分隊戰鬥力下降了,而是該營過去演習的實戰背景簡單,沒有估計到『藍軍』會使出比以前更加『兇狠』的手段。」觀察家認為,雖然公開報道的第二炮兵部隊的核導彈反擊訓練初期遭受嚴重挫折,但透露出的信息卻站在了道德制勝的戰略高地,那就是中國研發的高新武器裝備並不是針對哪個國家,也不是威脅哪個國家,都是為了主權安全的需要;因為止戈為武,所以必須擁有。特別是在近期中國軍方陸續公開少數戰略武器並引起國際社會關注之後,發佈這樣消息的時機似乎也獨具匠心,強調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方針沒有任何改變。
說明問題之二:軍事科技提升仍堅持刻苦訓練傳統。報道還披露,該旅作戰值班室某夜突然接到命令,部隊在24小時內趕到某作戰陣地隱蔽待機。由於事先沒有通知,許多單位物資準備不齊,人員稀稀拉拉,好不容易拉動了,卻又遭到「敵人」的猛烈攻擊,演練不得不以失敗告終。在隨後進行的檢查中發現,個別營連在訓練方法上,注重裝備的完好率,忽略了操作號手的稱職率;在訓練標準上,注重熟悉訓練場地的「開得動、拉得出」,忽略了現有裝備在複雜地域能「開得遠、打得贏」。針對這些情況,該旅在官兵中認真進行實戰教育,深入展開崗位練兵、崗位資格認證活動,引導各類操作人員刻苦提高能力素質和操作技能,確保在複雜困難下能遂行作戰任務。觀察家指出,「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一直是解放軍的光榮傳統。但近幾年由於武器裝備科技水平的提升,一些單位出現了忽視基本功訓練的傾向,影響了戰鬥力的日常養成。電腦的升級代替不了人腦的勤奮。只有把目光瞄準未來戰場,平時常備不懈,才能確保戰時拉得動、打得贏。
說明問題之三:整體差距明顯仍回應透明發展要求。觀察家認為,對中國軍力的發展,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大國一直持懷疑和指責的態度。實事求是地說,中國軍隊現代化程度實際距離歐美發達國家相差有20-30年時間,實際擁有的少數尖端武器與美國比較也有「代溝」。在此情況下,中國還是通過各種舉措展示軍力發展進程和水平,不斷回應「提高軍事透明度」的要求,顯示了虛心學習和履行國際責任的誠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