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審議通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佔了專門一章。這一史無前例現象,反映「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偉大事業邁入了新階段,也體現國家對特別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格外重視。
即便國家「十二.五」規劃關於香港未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明確具體指引,然而,進一步細化並切實貫徹需要特區政府堅強領導、社會各界同心協力。3月4日,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的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時指出:「希望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在支持兩個特別行政區政府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更好地謀劃和推進港澳經濟長遠發展方面多做貢獻。」(引自新華社記者新聞稿)既指出了特區政府職責,也指出了社會人士責任。
「十二.五」規劃東風吹進香港
應該肯定,無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還是香港社會各界,對「十二.五」規劃重視遠超過對「十一.五」規劃。國家「十一.五」規劃是否列入特別行政區,曾有分歧。結果,只能寫進關於國家「十一.五」期間特別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簡括的內容。就在「十一.五」規劃公佈並開始實施不久,特區政府有關人士就開始考慮香港如何參與國家「十二.五」規劃。國家「十二.五」規劃專門一章談特別行政區,為香港未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確立良好開端。
香港要不要制訂關於2011至2015年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不少香港人眼裡,這也許是一個新問題。其實,在香港較之過去積極地參與國家「十二.五」規劃時,這就不應當是一個問題了。作為一個起步,我不認為特區政府需要專門制訂2011至2015年香港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但是,必須為未來5年貫徹國家「十二.五」規劃關於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引制訂具體方案。這是將國家「十二.五」規劃東風吹進香港的關鍵步驟。
一方面,香港仍有不少人為上世紀70年代港英政府順應那時客觀情勢而制訂的「積極不干預主義」所困。另一方面,香港大多數人或者積極參與國家「十二.五」規劃關於香港部分的編制或者贊同香港積極參與國家「十二.五」規劃,表示香港社會事實上正在擺脫「積極不干預主義」。準確地判斷,無論特區政府還是香港社會各界,都處於向「積極不干預主義」告別的過渡狀態,只是不同人程度不同而已。即以特區政府最高層最近大幅修訂2011/2012財政年度預算案為例,如果不是傳統觀念已有所鬆動,何來如此「石破天驚」的舉措?只是希望,特區政府的思想解放快一些,行動步子大一些,在2011年這未來5年的開局年,為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只爭朝夕」。
完善六項優勢產業的發展政策
有一種觀點,宏觀經濟理論不存在對與錯之分,所以,堅持「積極不干預主義」不應當算錯。
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首先,這種觀點混淆了經濟學與經濟史。在經濟學上,各種成系統的宏觀經濟理論,譬如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都有其理論的價值,各有優缺點,的確不能簡單地以誰對誰錯來評判。在經濟史上,凱恩斯主義之所以在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及嗣後為西方各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奉為圭臬,而在上世紀70年代以後為貨幣主義所取代,則必須聯繫當時具體社會歷史環境才能理解。概言之,作為學派,不能簡單論對錯;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論根據,則必須因地因時制宜,否則,甚具理論價值的學派也會被「錯誤地使用」。
約2年前,特區政府就提出要推動醫療、教育、檢測和認證、創新及科技、文化及創意、環保等六項優勢產業發展,以加快向知識經濟轉型。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支持特區培育新興產業,將這六項優勢產業一一列入。希望特區政府有關部門「坐言起行」,盡快進一步完善未來5年推動六項優勢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以及必要的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