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豪輝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隨著兩地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劇,香港青年北上發展並紮根內地已成為未來兩地社會走向更深層次融合的必然趨勢。他們接受比較完善的高等教育,對國家有更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事業起步階段便投入內地蓬勃發展的經濟中,對國家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理應享受國家法定的福利和保障。
香港回歸以後,內地經濟迅猛發展,北京、上海等城市已逐步成為國際化的城市。兩地經濟發展進一步融合,這個龐大的經濟體為香港各階層人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回歸十餘年來,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北上發展的港人不再僅僅局限於公司高管或行業精英,大量青年及普通的大學畢業生亦加入其中。
香港特區政府早在2003年已推出青少年北上實習計劃,由香港特區青年事務委員會負責溝通聯絡,為香港青年提供赴內地企業的實習交流機會。並由學校及社會團體提供各種支持和便利,增加香港青年對內地的了解,鼓勵香港青年參與祖國各個領域的建設。同時,內地的各高等院校接收港澳台學生的數量也在逐年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選擇到內地高校學習並計劃在內地長期發展。
港青北上發展已成趨勢
從兩地經濟發展和人才互補角度看,香港青年北上發展,對於促進兩地經濟的和諧健康發展,調和人才供需平衡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受經濟結構、資源等因素的限制,香港社會人力資源錯配情況普遍。而香港在金融、銀行等較發達行業培養了大量具有國際視野的青年專才,隨著內地金融市場的開放,他們對相關行業的改革和發展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者,隨著兩地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劇,香港青年北上發展並紮根內地已成為未來兩地社會走向更深層次融合的必然趨勢。鄧小平曾經說過,香港回歸後保持50年政治制度不變,50年之後更沒有必要改變。這句說話有多種含義,主要表達的,就是港澳台與內地之間經濟、社會和文化走向全面融合這一歷史發展必然的潮流與方向。如何在這一過程中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幫助香港青年一代完成這種轉變,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香港青年人在內地就業的社保問題
回歸十餘年來,隨著內地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改革發展,香港青年在內地發展的阻礙,已不在於薪酬、學歷、技能等,而更多的是社會體制的銜接。其中,香港青年在內地工作及納稅人士的社保問題便是其中之一。
不同於70至80年代進入內地發展的投資商或港企高管,這些香港青年大多是在回歸後才踏入社會的80後,對於國家有更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他們與其他內地青年一樣平等地由企業直接錄用,在事業起步階段便投入了內地蓬勃發展的經濟中。他們大多接受了比較完善的高等教育,作為社會重要的一員,理應享受國家法定的福利和保障。
然而,由於多種原因,他們在現實上難以放棄香港居民身份而落戶內地。雖作為香港居民,因長期不在香港工作,沒有在香港納稅及參加強積金計劃,所以無法完全享受香港的社保福利。雖在內地依法納稅,但作為香港居民,卻一直無法參加內地的住房公積金及養老保險計劃。從長遠來看,這從制度的層面阻礙了兩地走向更進一步的融合,也勢必會影響到這一批青年紮根內地參與國家經濟建設的意慾。
就此,為了進一步發展和鼓勵兩地的社會融合,內地當局應考慮:第一,就在內地就業的香港青年,已辦理暫住證及就業證的,在提供一定年限納稅證明後,應納入當地社保計劃,所屬企業應為其依法繳納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社會保障費用;第二,考慮逐步向香港青年開放國家公務員/地方公務員考試,接收符合要求的香港青年進入公務員隊伍;第三,內地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香港青年北上就業工作的支持,提供更多切實的支援計劃,搭建交流和諮詢的平台,以便港澳青年與內地有關部門進行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