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平
香港文匯報訊《中國日報》(香港版)發表署名文章,譯載節錄如下:
「十二五」不是第一個包含香港的五年規劃。10年前的「十五」和5年前的「十一五」都提及香港,但表述很簡單。為什麼同為香港回歸後制定的國家五年規劃,這次則豐富得多、全面得多呢?
中聯辦主任彭清華給出兩個理由。其一,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同時利用香港的特殊優勢為國家建設服務,是中央一以貫之的戰略思想。其二,「十二五」規劃能夠對香港作出超越以往的系統表述,是香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順應了兩地經濟融合的時代要求。
彭主任所言不虛。
早在半個世紀前,中央領導人就確立了「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對港戰略思想。鄧小平提出以「一國兩制」方式收回香港,以及中共十七大把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定位為治國理政的重大課題,都是這一戰略思想的一脈相承。同樣,香港比較系統地納入「十二五」規劃,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這一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當然,從國家規劃層面落實中央對港戰略思想,需要政治、經濟、社會多方面的條件。九七回歸,政治條件具備了,但經濟和社會條件並不成熟。那時,香港雖已深度介入內地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但主要是向內地單向投資。經過回歸後這十幾年,兩地經濟呈現出日益緊密的互動格局,內地企業佔到香港股市市值的57%,兩地經濟融合蔚為趨勢,香港不可能游離於國家發展大局之外孤立地謀求自身發展。作為這種政治與經濟現實的反映,香港社會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日俱增,促進兩地經濟融合成為主流民意,所以才出現了對「十二五」規劃的空前關注。
由此,香港納入國家規劃便水到渠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