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強 廣東省政協委員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公佈任內第四份財政預算案後,香港各界反應異常熱熾,一些報章的評論專欄、電台的Phone-in節目、政黨的記者會,以至教師和公務員團體,都一面倒作出批評,甚至高官所到之處,亦不時出現抗議嗆聲。這是港人難得的「團結」,但這股「團結」力量,卻將整份財政預算案的意義扭曲,簡單聚焦於「注資強積金戶口」這項「派糖」措施。
為香港中長期發展指出方向
眾所周知,香港社會屬於外向型經濟,發展一向很受外圍因素影響。香港回歸祖國後,內地成為香港強大的後援,使香港的經濟發展不至於過分依賴外圍因素,同時亦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一個新的引擎。借乘國家經濟崛起,特別是毗鄰的珠三角地區的快速增長,香港經濟得以在歷經亞洲金融風暴、禽流感和SARS疫情,以及全球金融海嘯的接連衝擊下,仍可快速復元,並且攀上新台階,各項經濟指標均已回復甚至超越97年時的高水平。
行政長官曾蔭權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有關發展經濟的章節中,經已提出「為確保香港在國家『十二五』時期能進一步發揮其獨有的優勢和功能,我們致力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及物流中心地位,發展六項優勢產業。」「我們亦與廣東省共同爭取把粵港合作中最重要的功能定位,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
積極配合「十二五」規劃
依循這個思路脈絡,加上國家「十二五」規劃定稿即將出台,香港更首次大幅度被納入規劃綱領內。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特別在發展經濟的章節內,就「深化區域合作」、「十二五規劃」、「粵港澳合作」等作出進一步的論述。他強調,要維持香港經濟持續發展,特區政府在投資基礎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及提高產業競爭力,改善內部條件的同時,也要加強及深化與鄰近區域的合作,積極配合國家「十二五」規劃,發揮「中國優勢」,搭上發展快車。
為確保香港能夠在國家「十二五」時期繼續發揮獨有的功能和優勢,當局致力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發展六項優勢產業,深化和加強實施CEPA,進一步發展服務業。當局還將與廣東省合作推動在國家規劃的層面確立粵港合作的功能定位,並與深圳在前海合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善用CEPA和「先行先試」等政策,推動金融和專業服務,為香港業界在前海發展開拓新領域。
加快兩地合作進度
過往,談到粵港之間的制度融合時,不少港人很容易陷入兩個誤區,第一是認為「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的制度就應該不同;第二是認為香港制度優越,融合就是粵深向香港靠攏。正是囿於這些盲區誤點,令致粵港整合一直停留在「有口號、欠行動」,「雷聲大、雨點小」的地步。
要令兩地整合能實行,訂立目標、調整心態等固然重要,還須從制度上去建立機制。簡單而言,有兩個方向,第一是因應鐵路運輸、金融中心、創新科技研究等建設單項,進行跨地域的聯合規劃。第二是建立涉及兩地的管理、協調和仲裁機制。這些制度融合工作,必須由政府領導、業界輔導的形式開展協商,務求為兩地融合訂立一套框架並確立成功經驗,實現區域化全面合作的目標。
同時,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包括與深圳、泛珠江三角洲地區等,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方向,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亦是港人的共識。預算案中提到這些發展,是十分必須的。希望政府當局,日後利用不同渠道,更多地闡述及解釋這些融合的方向,讓港人適時地了解這些合作,加快開展有關合作步伐,共同把市場大餅做大,實現互利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