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日本發生大地震,引發福島核危機,令香港市場波動,恒生指數於過去一周累積下跌了近千點。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表示,香港市場至今仍運作正常、金融市場秩序良好,港元和外匯市場秩序井然,亦未發現出現異常資金外流的情況。不過,特區政府會小心警惕市場或會有人仿效「搶鹽」事件,散布流言「造市」,加上事故對環球經濟的長遠影響仍未明朗,當局會繼續密切監察最新形勢發展,做好準備,「如有需要,我們會採取措施,確保金融市場運作正常」。
啟動機制監察市場
曾俊華昨日在其最新網誌中表示,自日本大地震發生以來,特區政府各部門已即時舉行會議,準備不同範疇的應對方案,並即時啟動跨組織協調機制,監察香港金融市場情況。
他續說,隨著福島核危機擴大,加深了市場憂慮,觸發環球小股災,市場的恐慌情緒更蔓延至能源市場、金市和匯市,證監會亦已對各有關機構進行壓力測試,以確保他們在市況極其波動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正常運作,而進一步的壓力測試會繼續進行。「隨著日本的事態發展,各監管機構設立的跨組織協調機制會保持運作」。在福島核危機發生後,有人造謠指碘鹽可以「抗輻射」,令內地以至香港一度爆發搶鹽潮,無良商人就趁機提價大發「輻射財」。曾俊華譴責該部分用心不良者利用是次天災,編造謠言製造市場和社會恐慌,引發搶購食鹽事件,亦說明在恐慌氣氛籠罩下,非理性的情緒容易蔓延,「我們一方面要譴責這些劣行,另一方面,也要小心警惕類似的情況在金融市場發生,提防以流言造市的惡行」。
因此,特區政府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適時發布準確訊息,提高透明度和維持市場的秩序和系統性穩定。
做好準備應付波動
就是次日本大地震及核危機對香港未來經濟造成的影響,曾俊華坦言,在短期內,區內貿易和旅遊等經濟活動可能會受到負面影響,但因日本在香港的整體貿易中只佔約7%,加上香港整體經濟仍然暢旺,相信可以承受這些短暫影響,惟事故對環球經濟的長遠影響仍有待觀察,各經濟體系可能會因此而出現一些變化,令香港市場波動性可能會更大,故特區政府會做好準備,以應對這些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