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近年施政舉步維艱,如申辦亞運撥款、堆填區擴建等多項社會政策均在議會慘遭「滑鐵盧」,最近又有臨時撥款動議因反對派突襲而遭否決,歸根究柢,皆因議會內全無穩定的支持票。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譚Sir)為當局的困境「獻計」,建議新一屆的特首應汲取經驗,考慮吸納更多立法會議員參與行政會議,既有助獲得更多實質的立法會支持票,而在制訂政策過程中,也可通過議員更好地掌握香港社會的民情、民意。
經過多次議會「滑鐵盧」,許多政府官員不時批評政黨、議員在政策問題上只是「抽水」,並非真心為更好地落實有關的政策。譚Sir昨日在接受電台訪問時坦言,「公務員普遍都有這種看法,『我才是為整體利益,政黨、政客只是抽水,為了攞選票』」。又以新年度預算案為例,說:「財政司司長都估不到,注資強積金會有如此大的意見,但事實上,政府的想法可能與市民的想法有差距。」
他續說,香港的政制比較特別,政府在議會沒有票,這是事實,「有些事情做起來,要適當地與有票的人商量,不要只是政府拿了功勞,其他人卻無法展現自己爭取的成果」。
「從長計議,運用集體智慧」
譚Sir又坦言,政府機構龐大,反應較慢,尤其政策的醞釀期太長,令市民在過程中可能已對自己最初的想法有變,令政府最終推出的政策已不符當下的民意,但政黨政團反應較快,「如果多些人去商量,從長計議,運用集體智慧,情況可能會好一些」。
他相信,現屆政府任期將於明年屆滿,相信在未來的日子很難再有重大的政策變化,但希望新一屆政府應汲取現屆政府的經驗和教訓,有一大的思量和考慮作改進,「其中一個值得總結,未來特首在推出重大政策前,先與立法會不同政黨政團和議員有商有量」,又建議在「接受行會的集體負責制和保密兩大原則」的大前提下,吸納更多立法會議員,包括反對派議員進入行政會議。
行會成員張炳良對譚Sir的建議舉手贊成,形容多些議員加入行會,可以令行政立法的流程更加順暢,有利推行政策,只是擔心集體負責制會成為「最大的阻礙」。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