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資深時事評論員
預算案風波顯示港府管治理性上升,卻顯示反對派政治博弈理性下降,這昭示在特區政府與反對派的政治角力中,港府管治思維已經與時俱進,能夠從善如流,貼近民意。溫總理提出「香港要注意三件事情」,不僅顯示中央十分了解香港的社情民意,對香港把脈準確,而且表達了中央對特區政府的工作要求。只要港府努力提升管治理性,改善施政,分清敵友,分清民意和民粹,努力改善民生,反對派興風作浪的機會和空間就會縮小,港府才能認真落實中央對特區政府的工作要求。
新年度預算案風波,是香港回歸以來的一件大事,有人說其重要性堪與2003年二十三條立法風波相比。正如哲人說:「重大的歷史事件,都會出現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喜劇。」2003年二十三條立法風波,因50萬人上街遊行,頗有悲劇意味。但今次預算案風波,港府為避免出現政治震盪,順應民意,迅速轉軚,收回注資強積金戶口建議,改為派錢及退稅,令民意出現轉向,3月6日由反對派發起的反預算案大遊行,最終只有約6,400人參與,其後反對派催谷的幾次遊行,只有百來人參加,這顯示一場政治危機已戲劇性化解。
決策必須貼近民意
預算案風波令港府施政理性上升,首先體現在港府施政靈活,順應民意,轉軚迅速,過去港府預算案鮮有修改先例,而且施政出錯卻不肯認錯。但此次曾俊華順從民意迅速認錯,打破港官不輕易認錯的「傳統」。
據報道,港府內部對預算案風波「查找不足」,檢討出兩個問題:
首先,市民對240億元注資強積金戶口惹來怒火沖天,不單因為要等許多年才能享用,更主要的原因是痛恨強積金回報低而收費高,錢都給無良的基金經理賺掉。
其次,港府以前做開的事情,如果不再做,必須要有充分的理由去說服公眾,新年度預算案中沒有像以往般退稅卻沒有交代箇中原因,中產階級自然覺得被糊弄和被損害。
港府檢討出兩個問題,不單單是就事論事,而是對政策制定的重大醒悟,即決策必須貼近民意。
反對派政治博弈理性下降
比較港府施政理性上升,反對派卻出現政治博弈理性下降的趨勢。首先是反對派一直批評港府漠視民困不肯「派錢」,及後當預算案大手派錢退稅後,反對派又忽然質疑政府「派錢」違反理財哲學,提出加碼要求政府推行全民退休保障,鼓吹「錢照收,街照上」,如此出爾反爾,「又食又拎」,凸顯反對派左又鬧、右又鬧的非理性邏輯。
其次,反對派3月9日以不滿預算案為由,「破天荒」否決政府提交的602億元臨時撥款決議案,如果港府不補救,不僅會令公務員無法出糧,綜援金、生果金、傷殘津貼一律無錢派。歷史上,美國共和黨曾在1995年控制參眾兩院,不肯通過有關撥款授權,出現美國史上政府癱瘓期最長的一次。共和黨本來希望由此激起的民怨燒向民主黨政府,結果卻變成引火自焚。當然港府不會任由政府無錢停止運作的情況出現,但反對派否決臨時撥款這把火,卻可能將他們借預算案燒向港府的火,反轉頭燒到自己身上。儘管反對派非理性否決臨時撥款決議案,但港府沒有意氣用事,而是再次提交臨時撥款議案,並在建制派議員支持下獲得通過,這更彰顯孰是孰非,港府施政理性明顯提升。
改善施政朝三個方向努力
由去年的堆填區擴建被否決,到申辦亞運失利,乃至交通津貼計劃被迫修訂,到最近期的財政預算案險遭「滑鐵盧」,港府最重要的是找出問題所在,而不是諉過於人。知錯而能改,就是施政理性的表現。接下來,港府要進一步改善施政,應該朝三個方向努力:
一是要努力分清敵友。民主黨、公民黨在預算案諮詢時明確提出不要「派糖」,希望多投資未來,做長遠措施,例如公民黨建議設500億元全民退休保障種子基金,通脹債券則是民主黨最先提出。但預算案採納他們的建議出台後,群情洶湧,民主黨、公民黨立刻倒打一耙,批評政府沒有「派糖」,發起反預算案大遊行,並落井下石,要求「雙曾」落台。港府今次被「跣」,說明誰是港府的朋友,誰是港府的敵人,這個問題是港府管治的首要問題。
二是要努力分清民意和民粹,民意是市民真正的要求和願望,民粹是政客操縱的社會的非理性情緒。港府應貼近民意,疏遠民粹。反對派政黨先前無要求退稅、派錢,顯示他們掌握民意及不上民調準確,因為早在1月底,中大調查已發現,市民對預算案的三大期望,首要是補貼水費電費,其次是直接「派錢」,三是退稅或減稅。但預算案出台,反對派操縱社會對預算案的不滿情緒,煽動民粹主義,將反預算案遊行演變為暴力衝突,以及製造輿論要「雙曾」落台,今次警方對暴力衝突的果斷處理,以及港府貼近民意迅速修改預算案,顯示出突破管治困境的新思維和魄力。
三是要努力改善民生,溫總理提出「香港要注意三件事情」,其中就包括要努力改善民生。民生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中東、北非的動盪,蘊藏著深層次的民生原因。高通脹、高失業、高貧困率等民生問題嚴重困擾中東、北非等國家,因此中東、北非的「茉莉花革命」是一系列經濟民生矛盾的系統性爆發。香港的民生問題也相當嚴重,貧富懸殊、跨代貧窮、樓價高企、通脹加劇、基層市民生活艱難、M型中產階級陷落、市民養老前景暗淡等,復有鼓吹民粹政客推波助瀾,遂引起反政府和仇富仇商情緒。港府必須重視香港的民生問題,並提出有效的紓解和處理措施。悠悠萬事,民生為大,解決好民生問題,是避免香港出現「紫荊花革命」最根本的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