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民建聯衛生事務發言人
醫管局作為全港最大的醫療機構,提供了絕大部分的公營醫療服務,服務人次數以百萬計。雖然局方每年可使用的公帑超過300億元,但病人輪候時間長,藥物資助不足等情況,依舊未有改善。最近,屯門醫院內科爆發離職潮,再度凸顯醫生工時過長,以及晉升前景差等內部管理問題。
屯門醫院的離職潮有其獨特性,也屬普遍性。該院所屬的新界西聯網,獲得的資源是醫管局眾聯網中最少。根據非官方數字顯示,以每千名居民計算,新界西使用的資源只有375萬元,港島西為689萬元,九龍中則為856萬元,差異甚大。所謂「巧婦難為無米炊」,新界西聯網資源如此缺乏,試問如何能夠提供足夠服務呢?政府原本期望在博愛醫院完成重建後,可起分流作用,但因醫管局將聯網內絕大部分的專科服務仍然設在屯門醫院,結果令該院的壓力沒有得到紓緩。
資源不足醫護工作超負荷
除了屯門醫院外,其他公立醫院也陸續傳出人手流失的消息,顯示這是一個普遍現象。近期有醫生團體舉行申訴大會,不同醫院的醫生紛紛表示,現時工作量超出負荷,就算自己有事或患病也不敢請假,擔心會令同事的壓力百上加斤。
針對醫生工時長的問題,醫管局早在2006年委任了一個委員會研究,並制訂策略及應對方案,希望在3年之內,將公立醫院醫生每周平均工時,以及連續當班的工時逐步減少。醫管局在去年4月,便向立法會提交報告,指每周平均工時超過65小時的醫生,比例由2006年約18%,大幅降至2009年的4.8%;同期須在醫院連續候召24小時的醫生人數也減少。單看數字,情況似乎有所改善,怎料在報告發表後不足一年,醫生的工時問題卻又再次浮現。
另外,前線醫護人員工作前景暗淡,苦無晉升機會,也是人手持續流失的原因。據悉,以內科為例,有數十名醫生在公立醫院工作逾10年,仍然未獲晉升;若加上他們受訓的年期,即他們前後累積了17、18年經驗,還是做前線崗位,確實令他們心灰意冷。
私院挖角加劇人手不足
除了醫管局的內在問題外,外在因素也是加劇離職潮的「催化劑」。近年私家醫院積極發展,以高薪向公立醫院的資深醫生挖角,亦有部分醫生有見私人醫療市場服務需求急增,紛紛外出掛牌執業。令人憂慮的是,政府早前批出四幅土地,供業界興建私家醫院,發展醫療產業,未來醫護人手需求相信會更見緊張。
政府就此表明,會增加兩間大學的醫科生學額。此舉無疑是正確的方向,但一名醫科生由入學至畢業,再訓練成為專科醫生,至少需要10年或以上的時間。「遠水不能救近火」,政府和醫管局還要訂出一些短期措施,以應付人手不足的問題。
為醫護人員改善待遇減輕壓力
正如筆者剛才所述,醫管局應盡快改善醫護人員的待遇,並設立明確的晉升機制,讓他們覺得繼續在公立醫院工作是有前景的;同時,也可在服務條件上作出一些彈性,如聘請已轉投私營醫療體系的醫生,在公立醫院以兼職形式擔任顧問,分擔部分工作。
政府近年銳意推出「共同護理計劃」和「長者醫療券計劃」等,希望鼓勵有負擔能力的病人轉投私營醫療體系,從而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然而,近日醫療開支隨通脹上升,藥物價格越來越貴,上述計劃的資助額猶如「雞肋」,病人大多選擇留在公營醫療體系內接受治療,令計劃未能做出成效來。針對有關情況,筆者建議政府,加大資助額及放寬使用準則,例如購買藥物也可獲得資助,這樣才可令計劃收效。
總括而言,政府和醫管局必須總結和汲取屯門醫院的教訓,盡快訂出應對策略。若果任由情況持續,人手進一步流失的話,只會影響服務質素,受害的將會是廣大市民。
|